红斑性肢痛症
概述
一种少见的肢体远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
常表现为阵发性肢体远端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肿胀和剧烈烧灼样疼痛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以药物治疗为主,辅助以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肢体远端血管阵发性扩张性疾病。
其特征为肢体远端皮肤阵发性温度升高、发红、肿胀,并产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一般以足趾、足底最为显著。
分型或分类
本病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基因突变是主要发病原因。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因免疫、代谢、肿瘤、药物等原因引起发病。
发病情况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病,发病率为每年(0.36~2)/10万。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多在儿童和青春期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
病因
致病原因
红斑性肢痛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SCN9A为基因突变是主要发病原因。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通常与以下疾病有关:
感染:流感、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及复发性细菌感染。
代谢性疾病:痛风、糖尿病及高胆固醇血症。
血管疾病:静脉营养不良、血栓栓塞及动脉硬化。
中毒:蘑菇、铅、汞中毒。
诱发因素
久站、运动、肢体下垂、环境温度升高、饮酒、进食辛辣食物等均可诱发本病发作及症状加重。
高危人群
红斑性肢痛症家族遗传史人群。
长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物质者。
使用尼卡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环孢素、溴隐亭等药物者。
发病机制
目前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血管、神经和遗传因素有关。
可能与局部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微循环调节功能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血管周围炎症等有关。
这些原因导致肢端小动脉扩张,刺激邻近的神经末梢产生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
皮肤红、肿、热、痛
表现为阵发性皮肤温度升高、发红、肿胀和剧烈疼痛。
疼痛为烧灼样疼痛,以夜间明显,呈间歇性发作。
以对称性双足皮肤发病最为常见,其次为双手发病,少数患者可以仅单侧发病。
个别患者也可以表现为面部、颈部、耳部及阴囊皮肤发病。
指甲改变
病程长者,因反复发作可导致患侧肢体皮肤与指甲增厚。
加重、缓解
久站、运动、肢体下垂、环境温度升高、饮酒、进食辛辣食物可引起或加重症状。
使用冷水、冰块或处于低温环境中均可以减轻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等症状。
并发症
局部皮肤损害
因反复皮肤缺血缺氧、营养不良以及肢体经常浸泡在冷水或冰水中等原因所致。
出现皮肤粘膜破损、感染,甚至形成溃疡、坏死、坏疽。
焦虑、抑郁状态
疼痛症状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睡眠、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甚至对患病肢体产生自残行为。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出现双足或双手阵发性皮肤温度升高,皮肤发红,肿胀和剧烈烧灼样疼痛,建议到神经内科及时就诊。
功能神经外科
症状严重或经久不愈者,建议功能神经外科就诊,可以考虑接受手术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护好发病肢体皮肤,尤其是初次发作时,避免皮肤破溃,发炎感染,否则炎症反应会影响疾病的诊断。
初次发作时避免自行服用药物,避免自行在皮肤涂抹任何药物,以免影响诊断,延误或加重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阵发性的四肢末端皮肤发红、肿胀、温度升高?
是否有阵发性的四肢末端皮肤烧灼样疼痛?
上述症状是否在夜间最为明显?
上述症状是否在久站、运动、肢体下垂、环境温度升高等情况下出现?
烧灼样疼痛能否因局部受热或环境温度增高而加重?
当患肢浸泡在冷水或冰水中,或者其他原因的冷却时,皮肤疼痛能否缓解?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曾经发生过类似的症状?
家族中是否有人有类似的症状或确诊过红斑性肢痛症?
是否长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物质?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沉、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查。
基因检测:基因突变检测和序列分析。
超声检查:双侧上肢和下肢血管超声。
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小纤维神经病相关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针对本病诱发因素:尼卡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环孢素、罗苏伐他汀、溴隐亭及碘造影剂。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多有反复发作双足或双手发红、肿胀、疼痛病史。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者可有家族遗传史。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
长期接触重金属、使用某些药物。
症状
多为双足、双手阵发性皮肤温度升高、发红、肿胀和剧烈烧灼样疼痛,夜间疼痛更明显。
查体
医生主要检查患者发作期肢体末端皮肤、动脉搏动情况,并进行皮肤临界温度试验。
皮肤外观:疾病发作期,患病处皮肤发红、肿胀、血管扩张,病程长者皮肤与指甲变厚;压之红色可暂时消退,触摸可发现温度升高。
动脉搏动:疾病发作期,触摸患侧肢体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时,可发现动脉搏动稍增强。
皮肤临界温度试验:将患病肢体浸于32℃~36℃水中,若诱发症状出现、加重,即为试验阳性,支持本病的诊断。
检查检验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沉、血生化(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凝血功能、、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查等。
目的是发现与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相关的病因,如红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出现抗核抗体、风湿因子、血糖升高等。
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复查,以便评估治疗效果,同时监测身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微循环检查
主要进行指甲甲皱微循环检查。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甲皱毛细血管袢轮廓模糊、扩张,其内压力增高,给予热刺激后更加严重。
血管超声检查
进行双上肢、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有助于了解肢体血管的具体情况,如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炎等,用于帮助鉴别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基因检测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患者可发现突变的SCN9A基因,明确遗传性特征,与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做鉴别。
注意事项:不作为常规病因筛查手段,通常用于高度怀疑为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时。
其他检查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小纤维神经病相关检查:可以用于诊断有无其他神经肌肉疾病。
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以下诊断标准。
四肢烧灼痛。
疼痛因局部受热后加重。
疼痛随冷却而缓解。
皮损呈现红斑。
受累皮肤温度升高。
鉴别诊断
雷诺病
相似点:雷诺病的充血期也可表现为皮肤发红、温度上升,缺血缺氧期可有受累肢端皮肤疼痛。
不同点
雷诺病起始表现为缺血缺氧的症状,肢端皮肤苍白、变凉、皮温下降伴有疼痛,感觉异常,然后转变为充血期的皮肤发红,温度上升等症状。
雷诺病在局部遇冷时易发病,温暖环境可缓解。而红斑性肢痛症是在局部温度升高时发病,在寒冷环境中减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相似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可表现为肢体末端的疼痛。
不同点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为缺血性症状,除疼痛外还有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发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下肢动脉超声可以发现动脉炎性改变、动脉闭塞。
治疗
治疗目的:减少发作次数,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避免诱发因素,以药物治疗结合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为主。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般治疗
冷却疗法
发作期尽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采取局部冷敷或身处空调房内以减轻疼痛症状。
为避免频繁冷却肢体出现皮肤损害,可采用无菌冷生理盐水溶液代替自来水,用塑料袋包裹患肢后再用生理盐水冷却,每次浸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热脱敏治疗
让患者反复接触温热刺激,从而逐渐降低肢端血管对热的敏感性。
先将患肢浸入皮肤临界温度以下的水中,然后逐渐升高水温直至患者出现轻微不适。
每天浸泡并逐步提高水温,直至患者在皮肤临界温度以上的水温中不引起发作为止。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改善微循环
治疗目的: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监测各种药物在疾病发作期使用时的效果,选择最为敏感的药物作为后续发作时的首选药物。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
缓解疼痛
治疗目的:改善疼痛症状。
抑制血小板聚集
对于继发于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疾病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过程中的胃肠道出血风险。
其他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利、丙米嗪。
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地尔硫卓。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物理治疗
用超声波或超短波治疗,也可用短波紫外线照射方法治疗。
封闭治疗
疼痛剧烈,降低患肢温度、口服药物等均不能缓解的病例可进行封闭治疗。
主要方法有:踝上环状封闭、骶部硬膜外封闭、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手术治疗
各种治疗无效的、疼痛明显的个别病例可选外科手术治疗。
常用术式: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或者切断术,伴有顽固性疼痛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脊髓电刺激术。
预后
治愈情况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无特效药物,一般不会完全治愈,但也不会导致残疾或生命危险,可以通过治疗达到减少发作次数,减轻症状的目的。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治愈情况与其原发病的类型有关。
预后因素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及时接受正规治疗。
未出现肢体远端感染、坏死、坏疽等并发症。
未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异常。
危害性
患者可出现皮肤粘膜破溃、感染,甚至形成坏死、坏疽乃至截肢。
红斑性肢痛症反复发作影响患者夜间睡眠、正常的工作生活,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
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可有自残、自杀风险。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以优质蛋白质、低脂、低盐、低油、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如鸡蛋、鱼禽肉、新鲜蔬果等。
戒烟、戒酒、避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
避免进食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咖喱等。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患者,依据自身各种原发疾病调整饮食,如糖尿病患者注意低糖饮食,痛风患者注意低嘌呤饮食。
生活管理
避免长时间肢体下垂。
避免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中工作生活。
避免久站、尤其避免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中久站。
运动管理
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合适的锻炼形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中运动。
心理支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较大的情绪波动。
患者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时,家属要配合医生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正确认识对此疾病的治疗目的。
抑郁、焦虑状态严重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自残患肢等情况发生。
病情监测
监测红斑性肢痛症发作的各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
监测患肢皮肤变化,避免发生破溃,感染等,如有皮肤水泡、变紫等变化,应引起重视。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患者,监测相应原发病的变化情况。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随诊复查,如有病情变化,需随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为遗传性疾病,很难有效预防。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预防重点。
以下措施有可能降低发病、发作风险。
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检查检测。
避免久站,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中工作生活。
在洗脸、洗脚、洗澡及其他工作生活中,避免接触较高温度的水或其他物质。
戒烟戒酒,不吸烟者远离吸烟环境,吸烟者戒烟。
避免过多进食辛辣食物。
保持乐观心态、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