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性碱中毒
概述
呼吸性碱中毒是肺过度通气导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生理状态
主要表现为换气过度和呼吸加快,可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表现等
由生理性因素、环境因素、病理性因素、医源性因素等引起
病情轻者可自愈。多数患者及时治疗可治愈;原发病较重时,可有生命危险
呼吸性碱中毒是什么?
定义
呼吸性碱中毒是多种原因使肺过度通气,导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血液的pH值可以升高或正常。
分类
根据病程分类如下。
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PaCO2在24小时内快速下降,导致血液pH升高。
多发生在人工呼吸机引起的过度通气、高热和缺氧时。
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PaCO2下降超过24小时,导致血液pH升高。
常见于慢性颅脑疾病、肺病、肝病、缺氧和氨兴奋呼吸中枢时。
生气以后手脚发麻是什么原因?
生气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呼吸频率快导致过度换气,就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手脚发麻。
过度换气指二氧化碳排出超过了产生的速度,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动脉血的pH升高,这种情况就是呼吸性碱中毒。
此时可放慢呼吸或者深呼吸,自我放松,手脚麻木可以逐渐缓解。如果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
呼吸性碱中毒不治疗能自愈吗?
部分患者可以自愈。
呼吸性碱中毒主要因肺换气过度引起,如紧张、愤怒、焦虑,或者剧烈运动,导致呼出CO2过多引起。可以通过放松心情、平静呼吸改善。或在其嘴边放纸筒、纸袋等,把呼出的CO2回吸。
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和四肢麻木、肌肉颤动、头晕、晕厥、视物模糊等呼吸性碱中毒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急诊科就诊。
呼吸性碱中毒危害大吗?
呼吸性碱中毒的危害比较大,严重者有生命危险。主要包括:
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和四肢麻木、肌肉颤动。
长时间呼吸性碱中毒会出现头晕,严重的还会引起抽搐。
发生晕厥、抽搐时,可能会摔倒受伤。
如原发疾病较重,患者可有生命危险。
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和四肢麻木、肌肉颤动、头晕、晕厥、视物模糊等,要及时就医。
病因
致病原因
主要因肺换气过度引起。
生理性因素
精神紧张、愤怒、焦虑等精神因素,潜水、剧烈运动,妊娠等导致换气过度,可以引起本病。
环境因素
高原等缺氧环境,环境温度过高等可以导致换气过度,引起本病。
病理性因素
肺部疾病
肺炎、肺间质疾病、支气管阻塞、肺气肿等可以导致换气过度,引起本病。
肺外疾病
脑血管意外、肝性脑病影响呼吸功能,胸膜炎、外伤因疼痛不敢呼气;心力衰竭缺氧,精神疾病等都可以出现换气过度,引起本病。
其他可以引起高热酸中毒的疾病,也可以引起本病。
医源性因素
药物
水杨酸盐、副醛中毒,或使用黄体酮等,可以导致换气过度,引起本病。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使用不当可以引起本病。
手术
胸部或腹部手术后,因手术伤口引起疼痛而不敢用力呼气,可以导致换气过度,引起本病。
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换气过度,二氧化碳(CO2)排出速度超过了产生的速度,血液中的CO2减少,PaCO2下降,动脉血的pH升高,出现碱中毒,并引起相应的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
呼吸异常:可表现为换气过度、呼吸加快。
除呼吸异常外,还会出现以下症状。
病情较轻时,可出现口唇和四肢麻木、刺痛,肌肉震颤等症状。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眩晕、晕厥、视物模糊、抽搐等症状。
可伴有胸闷、胸痛、口干、腹胀等症状。
其他症状
常见原发疾病的症状:
肺部疾病,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脑血管意外,可出现偏瘫、言语障碍、头晕等症状。
感染,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
心力衰竭,可出现下肢水肿、心悸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和四肢麻木、肌肉颤动、头晕、晕厥、视物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准备近期的服药清单,以便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口周麻木、呼吸加快等症状?
有没有出现头晕、看不清东西、胸痛、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胸部疾病(如肺炎、哮喘)、癔症、脑梗死等疾病?
近期是否有其他疾病,如外伤、手术等?
出现症状前,是否有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情况?
是否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
影像学检查:颅脑CT、颅脑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布洛芬、曲马多
其他:黄体酮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精神紧张、愤怒、焦虑,潜水,剧烈运动等行为。
长时间处于高原或高温环境中。
患有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
发生过胸部外伤。
使用水杨酸盐、副醛、黄体酮等药物。
进行过胸部、腹部手术。
临床表现
有换气过度、呼吸加快、口唇和四肢麻木或刺痛、肌肉震颤、眩晕、晕厥、视物模糊、抽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可以检查动脉血中的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HCO3-)、pH、标准碳酸氢盐(SB)、实际碳酸氢盐(AB)等。
可发现二氧化碳分压降低、pH正常或升高。
注意事项
抽取桡动脉(手腕)或股动脉(大腿根部)的动脉血。
抽血后应按压抽血的部位,直到血管不再出血为止。
如果局部发现皮肤隆起、血液流出等情况,在加大压力的同时及时告知医生。
血常规、血生化等
可以明确病因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门诊进行血生化检测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至少8小时;急诊检查不用禁食。
影像学检查
多用于明确病因或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头部或胸部CT、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脑血管、肺等组织或器官病变,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
CT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或耳钉;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
MRI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诊断标准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可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性碱中毒。
动脉pH>7.43。
PaCO2<40mmHg。
鉴别诊断
病因鉴别
多种因素都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因此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
明确病因可以为明确治疗方法提供信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寻找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发病因
支气管哮喘发作
支气管哮喘可因花粉、灰尘、冷空气、食物等诱发,还可出现咳嗽等症状,患者多有支气管哮喘病史,在使用扩张支气管的药物后可缓解。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等可以明确。
脑卒中
脑卒中多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还可能出现言语不清、口角偏斜等症状。通过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头部CT等检查可以明确。
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的患者多有癫痫病史,部分患者发作结束清醒后不能回忆发作时的事情。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脑电图等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尽快去除病因,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碱中毒
一般治疗
治疗原发病
治疗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肝性脑病、胸部外伤、胸膜炎心力衰竭精神疾病等疾病。
改善情绪
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减慢呼吸速度,减小呼吸的幅度。
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改善情绪。
家属须适当安慰患者,避免言语或行为刺激。
调整呼吸
自主呼吸患者
可同时用纸袋罩在口鼻外,通过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改善呼吸。
通过多次屏气控制呼吸节奏。
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
调节呼吸机的参数,以改善呼吸。
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应配合医生使用呼吸机。
改善环境
处于高原地区的患者,应逐渐转移至平原地带。
脱离高温环境。
其他
及时停止或更换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调整呼吸
用于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以减慢呼吸频率。
镇痛
用于手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可能会用到的药物有布洛芬、曲马多等。
镇静
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通过镇静抑制自主呼吸,同时使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暂时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可能会用到的药物有异丙酚等。
其他治疗
病情较重时,会使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
预后
治愈情况
生理性因素、环境因素所致者,可通过改善情绪、休息、脱离高原或高温环境后自愈。
大部分患者及时治疗,在原发疾病缓解或治愈的同时,呼吸性碱中毒也可以得到缓解或治愈。
危害性
可以引起口唇和四肢麻木或刺痛、眩晕、晕厥、抽搐等症状,影响生活。
发生晕厥、抽搐时,可能会摔倒受伤。
如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发疾病较重,患者可有生命危险。
日常
作息管理
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饮食管理
保证饮食营养丰富、均衡。
按照医生要求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
如不能进食,可选择鼻饲食物,食物在注入鼻饲管前应搅碎。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品,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浓茶、咖啡、酒类等。
运动管理
卧床休息时,可做抬高、屈伸等动作。
如能下床活动,应缓慢活动,避免摔倒。开始时可使用助行器、拐杖等辅助,或由他人搀扶。
如体力已恢复,可选择慢走、快走、慢跑等活动,或根据医生建议选择活动项目。
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
运动过程中如感到劳累、不适应,应立即停止运动。
情绪管理
可通过听轻音乐、读书等方式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
家属应与患者多沟通,协助其舒缓情绪。
随诊复查
按照医生指导定期复查。
如症状不缓解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注意情绪管理,避免紧张、愤怒、焦虑的情绪。
避免前往高原地区,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
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积极治疗肺炎、脑血管意外、肝病、心脏病等原发疾病。
按照医生要求使用药物;用药期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咨询医生。
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应按照医生要求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参数或改变使用时间;使用期间如有不适感觉,应及时告知医生。
进行胸部、腹部手术后应放松,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感,或遵医嘱进行镇痛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