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概述
感染HIV所致的机体免疫功能缺陷
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无法治愈,但及时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
主要为药物治疗
定义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它另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名字是艾滋病,是根据其英文简写(AIDS)的发音音译而来。
HIV又被称为艾滋病病毒,它以人体的白细胞为目标,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身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能力,从而更容易患上一些不常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菌肺炎卡波西肉瘤等,也增加了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可能性,如肺结核、念珠菌病等。
艾滋病是HIV感染的最晚期,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但是可以通过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大大降低发生可能性。
发病情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至今,约有842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401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仅2021年,就有65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原因,新增15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
截至2021年,估计有384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其中,3670 万人年龄≥15 岁,女性占51.2%,170 万为0~14 岁的儿童。
全球艾滋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疫情最重的地区为非洲东南部地区,现存HIV/AIDS感染者占全球的50%以上,其次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现存感染人数约占15.4%,且呈现上升趋势。
截至2020年底,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为105.3万,累计报告死亡35.1万人。新发病人中,老年男性比例逐年升高。
由于艾滋病危害巨大,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乙类传染病。
病因
致病原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感染引起,导致其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本病患者和HIV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或无症状HIV携带者的体液中(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
传播途径
主要是不安全性行为、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
目前认为,空气、水、蚊虫叮咬、握手、亲吻、拥抱、共用游泳池、共同进餐、日常接触门把手等,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性接触传播
指同性或异性之间的性接触,包括口交。
如果没有使用避孕套或其他有效的保护措施,性行为过程中双方的生殖器或其他黏膜可能接触到带有病毒的体液,从而导致感染。
血液传播
通过接触被HIV病毒污染的血液而导致感染。
可能的途径包括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接受器官移植、人工授精、介入性操作等;纹身、绣眉等有创性的美容操作;共用针具注射毒品或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等。
母婴传播
也称围生期传播,即感染HIV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通过胎盘、产道、产后母乳喂养等途径,将病毒传给婴儿。
高危人群
任何年龄、种族、性别或性取向的人都可能成为艾滋病患者,但是如果有以下情况,感染HIV的风险更高。
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特别是男同性恋者,因为肛交的风险比阴道性交风险更高。
患有其它性传播疾病(STI),如梅毒、疱疹、衣原体、淋病和细菌性阴道炎等,这些疾病往往会导致生殖器皮肤黏膜的破损,HIV会通过这些破损进入人体。
使用非法注射药物。由于这类人经常共用针头和注射器,接触到他人血液的机会大大增加。
多性伴人群。
发病机制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入侵
HIV通过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如CD4分子)结合,侵入人体的免疫细胞,如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 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病毒复制
HIV在宿主细胞内释放基因物质(RNA),通过逆转录酶将病毒RNA转录成DNA,并将其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开始大量复制。
病毒释放和传播
新合成的病毒复制体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免疫细胞。同时,部分受感染的细胞开始凋亡。
免疫系统损伤
随着HIV感染持续和病毒复制,免疫系统的CD4+ 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削弱。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也受到损害,如免疫记忆丧失和免疫调节失衡等。
艾滋病的发展
当免疫系统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易感染各种原本对正常人群无害的病原体和发生严重感染。此外,患者还容易发生恶性肿瘤等。这个阶段即被称为艾滋病(AIDS)。
症状
从感染HIV到发病是一个较为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艾滋病期是最终阶段,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病毒相关
随着病毒继续迅速繁殖并破坏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多个系统的、难以治愈或反复发作的感染,或者难以发现病因的慢性发热、乏力、消瘦、腹泻、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并发症
卡氏肺囊虫肺炎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是多数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机会性感染
机会性感染是指一些病原体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易致病。
肺孢子菌肺炎: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发热、干咳、胸闷等症状。
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发热、盗汗、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贫血等症状或表现。
巨细胞病毒感染:有视力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腹泻、腹痛、昏睡等症状。
其他还有隐球菌脑膜炎、肺结核、弓形虫病等。
非肿瘤性皮肤黏膜病变
90%的艾滋病患者可发生皮肤黏膜病变,表现多样,如非感染性皮损、疱疹、疣、口腔真菌感染、皮肤脓肿等。
肿瘤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造成的免疫功能缺陷,会增加患肿瘤的风险,以卡波西肉瘤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蓝色、紫红色或深棕色的斑疹丘疹或结节,也可形成溃疡。
此外,还可能有淋巴瘤、宫颈癌、口腔癌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意识混乱、痴呆、健忘、抑郁症、焦虑症和行走困难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科
发生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交、共用针具吸毒等)后,如出现发热、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建议穿着宽松衣物。
出现皮肤破溃者,先用干净纱布覆盖、包扎破溃处,再行就医。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多久了?
这些症状最严重时候表现是什么样的,比如发热,最高到多少度?
这些症状能自己消失吗?有没有哪些可以减轻或加重的因素?
病史清单
是否曾经在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过输血,或者输注过非正规来源的血液制品?
是否曾跟别人共用过针头、注射器等?
有没有在不正规的小店进行过纹身、绣眉等有创的美容操作?
性伴侣是否患有艾滋病?
是否发生过不安全性行为(包括肛交、口交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HIV核酸检测、HIV抗体检测
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浅表淋巴结彩超、胸部CT检查
诊断
艾滋病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做出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会有高危因素,如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等。
临床表现
可能有发热、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皮疹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HIV1/2抗体、HIV核酸、CD4+ T淋巴细胞计数、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等,其中HIV1/2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HIV1/2抗体检测
包括初筛和确诊试验,用于确诊或排除艾滋病。
初筛阳性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需要进一步进行确诊试验。
确诊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有可能是没有感染,也有可能是处于窗口期(感染病毒但是尚未产生抗体)。
阳性结果可确诊HIV感染,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查才能诊断艾滋病。
HIV核酸检测
可以筛查是否有HIV感染。
HIV核酸检测阳性,可作为辅助指标,不能单独用于HIV感染诊断。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可作为确诊病毒感染的辅助检查,也可用于评价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情况,还可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时机,评价治疗效果。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CD4+T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和比例,CD4/CD8比值,CD8+T细胞表面激活标志物水平等。
确诊HIV感染,且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可诊断为艾滋病期。
影像学检查
主要是腹部超声、胸片等检查,以检查有无其他感染或并发症。
诊断标准
年龄不同,诊断标准稍有不同。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确诊HIV感染,同时符合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确诊为艾滋病。
不明原因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 ℃以上,时间超过1个月;
腹泻(大便次数>3次/d),时间超过1个月;
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反复发作的口腔真菌感染
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活动性结核病或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
深部真菌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
15岁以下儿童
确诊HIV感染,同时符合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确诊为艾滋病。
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25%(<12月龄)、或<20%(12~36月龄)、或<15%(37~60月龄),或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5~14岁)。
伴有至少一种儿童AIDS指征性疾病。
鉴别诊断
原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
相似点:免疫功能下降、机会性感染增多、CD4+T淋巴细胞减少。
不同点:非HIV感染引起,可通过病毒性检测区分。
其他感染性疾病
相似点: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
不同点:其他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也可以出现类似症状,但病原体不同,人体免疫功能可不受影响。可通过病原学检查等区分。
治疗
治疗目的:
最大程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并减少病毒变异。
重建免疫功能。
降低异常的免疫激活。
减少病毒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降低HIV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一旦确诊HIV感染,无论CD4+T淋巴细胞水平高低,均建议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治疗方法
目前还没有能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但药物可以控制感染并防止疾病进展。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注意事项
确诊HIV感染后,都应及早开始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无论患者处于哪个感染阶段或是否出现并发症。
而确诊为艾滋病者,更是应该加快启动,有条件者可以在确诊当天启动。
启动ART后,需终身治疗。
如患者存在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既往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需要等机会性感染控制、病情稳定后开始治疗。
药物分类
目前国际上共有六大类30多种药物,分别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融合抑制剂(FIs)及CCR5抑制剂。
国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有NRTIs、NNRTIs、PIs、INSTIs以及FIs五大类(包括复合制剂)。
常用药物有:
NNRTIs:如奈韦拉平、依非韦伦等。
PIs: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芦那韦/考比司他等。
INSTIs:如拉替拉韦、多替拉韦等。
FIs:如艾博韦泰等。
复合制剂:如奈韦拉平齐多拉米、多拉米替等。
治疗方案
由于每种类型的药物均通过不同的途径阻断病毒,采用不同类型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更好解决个体耐药性(病毒基因型)、避免产生新的 HIV 耐药毒株、尽可能抑制血液中的病毒,这种疗法即鸡尾酒治疗,又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
初治患者推荐方案为2种NRTIs类骨干药物联合第三类药物治疗,第三类药物的选择随年龄不同也有所不同。
对于成人及15岁以上儿童,第三类药物可以为NNRTIs或者增强型PIs (含利托那韦或考比司他)或者INSTIs;也可以选用复方单片制剂(STR)。
儿童患者的第三类药物可以为INSTIs或NNRTIs或者增强型PIs (含利托那韦或考比司他)。
在ART过程中要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测,以评价ART的效果,及时发现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是否产生病毒耐药性等,及时更换药物以保证ART成功。
疗效评估
ART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估:病毒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和临床症状,其中病毒学的改变是最重要的指标。
病毒学指标:大多数患者ART后血浆病毒载量4周内应下降1个log以上,在治疗后的3~6个月病毒载量应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免疫学指标:启动ART后1年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增加30%或增长100个/μL,提示治疗有效。
临床症状:ART后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和艾滋病的病死率可以大大降低。对于儿童可观察身高、营养及发育改善情况。
换药标准
如果经过规律抗病毒治疗24周以上,HIV病毒载量小于检测下限(<20或50拷贝/mL),被称为病毒学抑制。对于持续病毒学抑制的患者,可考虑根据需求进行方案的调整或优化,具体需要根据病情决定。
如果持续进行ART,开始治疗(启动或调整)24周后血浆病毒载量持续>200拷贝/mL;或病毒学反弹:在达到病毒学完全抑制后又出现病毒载量≥200拷贝/mL的情况,即认为是病毒学失败,应根据HIV耐药检测结果来进行ART方案调整。
并发症的治疗
发生并发症后,仅仅抗病毒治疗是不够的,比如发生了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等,需要针对性进行抗感染治疗。
肺孢子菌肺炎
病原治疗: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轻-中度患者口服,重症患者静脉用药。也可采用克林霉素联合伯氨喹口服、氨苯砜,或者联合应用甲氧苄胺嘧啶治疗。
激素治疗:中重度患者可应用泼尼松治疗。
辅助通气:如出现明显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可使用辅助通气。
结核病
艾滋病患者结核病的治疗原则与非艾滋病患者相同。
治疗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布汀、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根据情况也可选用对氨基水杨酸钠阿米卡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链霉素等。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常用药物为更昔洛韦,也可使用膦甲酸钠
病情危重或单一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二者联用。
CMV视网膜脉络膜炎可球后注射更昔洛韦。
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主要治疗药物包括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和膦甲酸钠,不同部位和类型的感染,治疗疗程不同。
弓形虫脑病
首选乙胺嘧啶磺胺嘧啶联合用药。
对症治疗包括降颅压、抗惊厥、抗癫痫等。
真菌感染
临床上常见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和新型隐球菌感染。
根据不同部位和真菌类型选择相应药物,常用如卡泊芬净伊曲康唑等。
特别提醒
ART 的出现和应用使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大大减少,将艾滋病变为一种可以治疗但目前尚难以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也相应改变着 HIV/AIDS患者的诊治与关怀模式。
目前提倡进行HIV感染全程管理,包括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个性化ART的启动和随访、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的筛查与处理和社会心理综合关怀。
其中,社会心理综合关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高危人群可寻求当地艾滋病防治机构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12320公共卫生服务热线和微信公众号解答咨询问题。
预后
治愈情况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以根治艾滋病的药物。
及早发现,及早确诊,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定期复查,可以有效控制病毒,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进行规范治疗且依从性高的艾滋病患者,其生存寿命可与正常人相当。
危害性
影响生活
HIV侵入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患者其他疾病的风险,如肺孢子菌肺炎、刚地弓形虫脑炎、脑脓肿卡波西肉瘤等。
对疾病的恐惧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等。
目前社会上,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也会对生活造成很大障碍。
传染给他人
如果不慎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可能会使他人感染HIV或患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母亲体内的病毒可在子宫内传染给胎儿,也可在哺乳时传染给婴儿。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即可。
少吃或不吃过于油腻、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糕点、腌肉等。
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特别是富含胡萝卜素(如番薯、南瓜、胡萝卜)、维生素C(如橘子、西蓝花)、维生素E(如松子、开心果)及含锌(如牡蛎、贝类、谷类)的食物。
避免不吃早餐、偏食、暴饮暴食,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免疫功能。
生活管理
注意个人卫生
不共用手动刮胡刀、指甲刀、牙刷等容易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
必要时可以对个人物品进行消毒,一般可以煮沸(100℃)或70%的酒精(医用酒精)浸泡20分钟 ,使病毒失活。
进行安全的性行为
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ART)且血液中已经检测不到病毒的人,不会将艾滋病毒传染给他们的性伴侣,但仍建议做好保护措施。
建议固定性伴侣,并让其知晓病情,可以从心理和行为上采取预防措施。
进行性行为时要全程使用避孕套,不能存侥幸心理。
配偶要定期到医院筛查,如果感染HIV,要及时进行治疗。
其他注意事项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营养补充剂对控制艾滋病病情有帮助,部分保健食品或药物甚至可能会与抗病毒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降低疗效,因此在使用任何营养补充剂或其他药物之前,都建议咨询医生。
就医时明确告知医务人员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情况,尤其是在进行抽血、胃镜、肠镜、阴道检查、肛门检查、洗牙、拔牙等检查或治疗前,避免传染给他人。
不要进行献血、捐精、器官捐献等行为,这可能会导致HIV传播。
可以接种疫苗,但是需要注意疫苗类型——灭活疫苗通常是安全的,如果是减毒活疫苗,接种前需要征求专业医师的建议。
运动锻炼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慢跑等,但是注意不要过于劳累。
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以上运动,可以进行体力允许的活动,如慢走、家务等。
冥想和瑜伽可能也会帮助减轻压力、放松心情。
心理支持
无论是在等待确诊还是确诊后,(疑似)患者及其亲朋都可能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有许多公共的服务和资源可供艾滋病患者使用,具体可以联系当地医疗机构和公卫机构。
预防
尽管目前还没有可以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但是艾滋病仍然被认为是可预防的疾病,主要是预防HIV感染。
一般预防
适用于所有人,主要通过减少高危因素、阻断传播途径来降低感染HIV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勿输注来源不明的血液和血制品,要在正规医院接受输血。
勿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勿多人共用注射器等卫生用品。
避免不洁性行为和不安全性行为。
远离毒品。
暴露前预防(PrEP)
当面临HIV感染高风险时,可以通过服用药物以降低被感染几率。
主要适用于男男性行为者(MSM)、与男女发生性关系的男性和不使用安全套的男性、变性人等个人,商业性工作者、多性伴者、STI患者、共用针具或注射器或其他器具者。
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暴露后预防(PEP)
尚未感染HIV的人群,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如与HIV感染者或者感染状态不明者发生明确的体液交换行为,尽早(不超过72 h)服用特定的抗HIV药物,可以显著降低HIV感染风险。
HIV暴露分为职业暴露和非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指卫生保健人员或人民警察或其他人员,在职业工作中与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等接触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险。
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
存在伤口时,应轻柔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并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
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在24小时内,但不超过72小时,连续服用28天。首选推荐方案为:替诺福韦/恩曲他滨 +拉替拉韦(或多替拉韦)。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立即、4周、8周、12周和24周后检测HIV抗体。
非HIV职业暴露
指除职业暴露外其他个人行为发生的HIV暴露。
暴露评估及处理原则尤其是阻断用药与职业暴露相同。
任何阻断都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和实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强调规范随访,以尽早发现感染者。
特别提醒
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为:尽早服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干预+安全助产+产后喂养指导。
所有感染 HIV 的孕妇不论其 CD4+T 淋巴细胞计数多少或疾病临床分期如何,都应该尽早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并且这种治疗要持续终身。
对于已确定HIV感染的孕妇,主动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与评估,由孕产妇及其家人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做出终止妊娠或继续妊娠的决定。
对于选择终止妊娠的HIV感染孕妇,应给予安全的人工终止妊娠服务,应尽早手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选择继续妊娠的孕妇,应给予优质的孕期保健、产后母乳喂养等问题的咨询,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应当对 HIV 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倡人工喂养,尽量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对于具备人工喂养条件者尽量提供人工喂养,并给予指导和支持。
对于因不具备人工喂养条件而选择母乳喂养的感染产妇及其家人,要做好充分的咨询,指导其坚持正确的纯母乳喂养,且在整个哺乳期间必须坚持 ART,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 6个月。
单阳家庭的生育选择
HIV 阳性一方接受 ART且病毒达到持续抑制,是 HIV 单阳家庭备孕的关键。
对于男阴女阳家庭,在女方接受ART且病毒持续控制的情况下,可选择排卵期自然受孕或者体外授精。
在男阳女阴家庭,也可在男方进行ART且病毒持续控制后,在排卵期进行自然受孕。目前认为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配偶间的 HIV 传播。
具体请咨询专科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