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早早产儿
概述
胎龄在28~31⁺⁶周的早产儿为极早早产儿,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则称为超早产儿
早产儿外貌,呼吸浅快而不规则,发绀、反应差、体重低
病因包括孕妇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
治疗包括产科复苏、危重患儿转诊、一般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定义
极早早产儿(very preterm infant)又称非常早产儿,是指胎龄在28~31⁺⁶周的早产儿。
胎龄37周至41⁺⁶周的新生儿为足月产儿,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又称为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
流行病学
201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早产儿报告》显示,全球早产儿发生率>10% ,每年新增1500万,占全球活产儿的11.1%,每年死亡早产儿110万,占新生儿死亡的36%。
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在7.0%左右。早产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的首位死因。早产儿的死亡率较正常足月儿高4~6倍。
《世界早产儿报告》中报道,全球极早早产儿约占早产儿的10.5%;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
病因
致病原因
早产儿发生的原因包括自发性早产及医源性早产。
自发性早产:多胎妊娠、子宫颈功能不全等致未足月分娩发动,或宫内感染等致未足月胎膜早破。
医源性早产:母亲或胎儿因素需要进行干预所导致。
高危因素
孕妇因素
有晚期流产和/或早产史。
多胎妊娠。
妊娠间隔时间过短:小于6个月。
孕妇年龄≤17岁或>35岁。
过度消瘦:体重指数(BMI)<19 kg/m²,或孕前体质量<50千克。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者。
子宫颈问题:子宫颈短(孕中期阴道超声发现子宫颈长度<25毫米)的孕妇,或有子宫颈手术史者。
母亲疾病:如患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糖尿病、贫血、发热、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等。
母亲生活方式:物质滥用、吸烟、吸毒、压力过大、体力活动等。
外伤。
胎儿因素
胎儿存在先天异常、生长受限、胎儿感染和胎儿窘迫等情况。
诱发因素
以下原因可能会增加孕妇早产的风险。
宫内感染:30%~40%的早产,常伴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
孕妇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母亲和胎儿均过度应激。
发病机制
早产发生机制
宫腔过度扩张及感染可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引起机体前列腺素等物质合成增加,诱发子宫收缩。
母亲或胎儿的应激反应致宫颈过早成熟并诱发宫缩。
并发症发生机制
极早早产儿因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并发症。
呼吸系统
极早早产儿的肺部发育十分不成熟,Ⅱ型肺泡细胞分泌肺部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易诱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发育未成熟致呼吸功能不稳定,发生呼吸暂停及周期性呼吸。后期可能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
循环系统
动脉导管(位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关闭延迟。部分患儿可有早期动脉导管开放,导致心肺负荷增加、体循环缺血,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损害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心肌收缩力低、心排血量少,易发生低血压。
消化系统
胆酸分泌少,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弱,对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
消化能力弱易发生呕吐、腹胀、腹泻。
肝脏
肝合成蛋白能力差,糖原储备少,易发生低蛋白血症、水肿或低血糖。
肝脏贮存维生素K较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缺乏,易引起出血。
神经系统
胎龄越小,原始反射越难引出或反射不完全。
早产儿大脑大动脉的长短分支发育不全及早产儿脑白质的少突胶质细胞对缺氧性损伤存在着先天易感性,易发生脑室周白质软化,可能导致中枢神经受损。
血液系统
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障碍、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迟钝、红细胞寿命短、体内贮存铁的利用和消耗增加等,使早产儿易发生贫血。胎龄越小,贫血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
血小板数略低于成熟儿,血管脆性弱,易出血。
常因维生素E缺乏而引起溶血。
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导致出血、血栓形成。
泌尿系统
早产儿肾小球滤过率低,限制了水、钠、钾的排泄,易导致水肿和少尿。
肾浓缩功能差、葡萄糖阈值低,易发生糖尿。
肾酸碱调节功能差,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体温调节功能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易散热;基础代谢低、肌肉运动少、糖原储备少,棕色脂肪少致产热能力差,寒冷时更易发生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汗腺发育差,环境温度过高、脱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药物等影响时,体温亦易升高。
免疫系统
固有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不成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缺乏来自母体的抗体,抵抗力低,易出现感染,且容易迅速扩散至血液而发生败血症。
症状
由于早产儿胎龄小,体重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常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发绀、喂养不耐受、反应差、皮肤及巩膜黄染、水肿等症状,并可伴有低血糖、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少尿、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
主要症状
外观
头:头大,头长为身长的1/3。囟门宽大,颅缝未闭合。
身长:35~40厘米。
皮肤:皮肤菲薄,几近透明,可清晰看到皮下血管;由于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可呈青紫色(发绀);皮下脂肪少,胎脂丰富,水肿发亮,肌肉少。
胎毛:多,身上的胎毛长。
头发:短绒样、少且短。
耳郭: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乳腺:无结节,或结节<3毫米。
外生殖器: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大阴唇不能遮蔽小阴唇。
指、趾甲:未达指、趾端。
跖纹:足底纹理少或无纹理。
表现
体温:体温调节差、散热多、产热少,特别是在刚出生时体温低。如果有缺氧、感染等因素可能发生新生儿硬肿症。
呼吸:呼吸急促而浅、鼻翼扇动,易出现周期性呼吸(<20秒短暂的呼吸停顿后又出现呼吸,不伴有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及青紫)及呼吸暂停。胎龄越小、呼吸暂停发生率越高,常于生后第2~3天出现,持续时间不等,通常于胎龄37周停止。
哭声:很小。
体重:低于正常,1000~1500克。
吮吸能力差,吞咽和呼吸不协调,喂养困难,通常需要管饲喂养或静脉营养。
次要症状
当外伤、缺氧、感染、凝血障碍时,往往易出血,且表现较重。脑部血管尤易出血,有时也可出现肺出血。
并发症
胎儿越早出生,体重越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越高。并发症包括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
近期并发症(在出生后前几周内)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极早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
最常见的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难治性低氧血症。
其次为呼吸暂停、新生儿肺炎、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等。新生儿肺炎包括羊水吸入性肺炎、乳汁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
感染性肺炎一般生后早期(一般在出生后3天以内)发病,常为产前或经产道感染所致。
先天性肺炎:患儿出生后常有窒息史,复苏后有呼吸困难、呼吸暂停、体温不稳等。
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一般经过一定潜伏期才发病,患儿有呼吸暂停、咳嗽等。
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发生率最高,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血行传播、医源性传播。使用机械通气超过3天者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治疗比较困难,病程迁延。
循环系统疾病
低血压:心肌收缩力低、心排血量少,易发生低血压。
感染
极早早产儿易并发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可能危及生命,或者导致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和生长受限。
神经系统疾病
脑室内出血:极早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风险大,多在生后72小时内发生,表现为呼吸暂停、嗜睡、肌张力减低、抽搐等。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大量脑实质出血可导致永久性脑损伤。
脑室周白质软化:通常无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为腹胀,以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坏死为特点,可导致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甚至休克。
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
低蛋白血症:常发生低蛋白血症,易并发感染,出现发热、水肿等。
药物中毒: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
血液系统疾病
可并发出血、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表现为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自发性出血。
体温调节障碍
可出现体温过低,并发新生儿硬肿症,表现为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
代谢障碍
可出现新生儿低血糖,大多无症状。
电解质紊乱
眼部病变
可并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出现视力受损。
远期并发症
运动障碍
轻度精细运动或大运动发育迟缓,脑瘫(肌肉紧张、无力或姿势障碍)。
认知障碍
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阅读和数学方面。
视力障碍
听力障碍
听力下降或丧失。
智力发育落后
围生期缺氧和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胎膜早破是智力发育落后的危险因素。
牙齿问题
可出现牙齿萌发延迟、牙齿变色和牙齿排列不整齐。
慢性健康问题
此外,远期并发症还包括行为及心理问题。
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临产前需选择具有极早早产儿救治能力的新生儿科所在医院进行生产。
出生时需要有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在场,一旦发生异常情况,需要有经验的新生儿科医生及时进行干预。
出生后,需转运至新生儿科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治观察。
建议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患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出生时胎龄是多少?体重多少?
患儿出生时的情况怎样?是否有抢救?
患儿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发绀、反应差等症状?
母亲生产年龄是多少?第几胎第几产?
是否有胎膜早破?如果有,胎膜破膜的时间?
产检情况如何?孕期有无特殊疾病?孕期血压、血糖是否正常?
围生期有没有发热、感染症状?
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有无难产、产钳助产等情况?
患儿父亲、母亲的血型是什么?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目前考虑什么疾病?需要进行哪些治疗?
需要做哪些检查和监测?目的是什么?
住院期间,需要注意哪些?
有生命危险吗?需要住院多久?住院期间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是否会有后遗症?如果有,有可能有哪些后遗症?
出院后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多久来院复查?
诊断
疾病诊断
通过胎龄(28~31⁺⁶周),即可诊断极早早产儿。以下内容主要用于判断极早早产儿目前的状况,存在哪些并发症。
病史
患儿家属及产科医生需要给新生儿科医生提供以下信息。
患儿父母情况:包括患儿父母的年龄、职业、血型、既往疾病史、用药史,有无不良嗜好,家族史;患儿母亲的产检情况,伴随疾病、外伤史、服药史、中毒史、生活习惯、是否压力过大、是否有吸烟、喝酒、成瘾药物史等。
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患儿的呼吸状态,精神状态,皮肤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有无水肿及出血点、瘀斑、黄染情况)、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头颅及前囟情况,肺部、心脏及腹部查体,四肢肌张力,吸吮、握持,拥抱等原始反射的情况等。如果胎龄不详,需做胎龄评估。
实验室检查
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预防、降低颅内出血。
感染及病原体检测
怀疑有感染时,可适当行乙肝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抗体、TORCH核酸或抗体、尿巨细胞核酸定量、血培养、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查、病原学高通量检测。
新生儿败血症中,血培养阳性率较高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李斯特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也可见真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生化检测:了解患儿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血糖、血脂、胆红素水平等。
其他检查
遗传学检查筛查先天代谢性疾病及其他遗传疾病。
如果贫血严重,或者血小板减少,或者白细胞明显异常,可能需要做Coombs试验判断是否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同时进行末梢血涂片、血小板抗体,甚至骨髓穿刺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脑:检查脑部是否出血、积液,以及脑发育情况。
腹部:检查腹部器官是否存在胃肠道、肝脾或泌尿系统问题。
心脏:检查心脏是否存在器质性缺陷及功能异常。
胸部:检查肺部是否存在病变,是否存在气胸。
胸部X线
有助于判断早产儿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心脏大小,是否有骨折等。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特征性表现为特殊的网状颗粒影、双肺透光度减低和外周支气管充气征。
磁共振成像(MRI)
怀疑脑部出血但B超提示阴性时,或蛛网膜下隙、颅后窝及硬膜外等部位的出血时可行MRI,以明确颅内出血。
脑彩超异常,或母亲分娩前有感染表现,或患儿有异常神经系统表现时,需行头部MRI,评估预后。
眼科检查
定期检查患儿视网膜情况,是否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听力筛查
检查患儿听力情况,是否有听力异常。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
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矫正胎龄40周可行NBNA。
鉴别诊断
小于胎龄儿
相同点:体重低。
不同点
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第10百分位的新生儿。可能是早产、足月、过期出生的胎儿。其原因可能是病理性,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所致;也可能是生理性,如种族、母体体格差异等。
极早早产儿:除了体重低,还有胎龄小。
足月小样儿
相同点:体重小于2500克。
不同点:通过胎龄即可鉴别。极早早产儿胎龄为28~31⁺⁶周,足月小样儿胎龄超过37周。
治疗
产科复苏
预热好辐射保暖台,当极早早产儿出生后,不用擦干,立即将身体放置于食品级塑料袋或保鲜膜内,戴帽子,摆正体位,必要时清除口鼻黏液。
如有窒息,则立即进行窒息复苏,稳定后转运暖箱、呼吸支持下转入新生儿科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危重患儿转诊
宫内转运
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出生后转运
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
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
转运后: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诊医生交接患儿情况、转运经过和主要治疗情况。
转运中注意事项
预防低体温
转运时,新生儿不宜裸体放于暖箱,可穿单衣或用食品级塑料薄膜包裹患儿。
暖箱温度、湿度需适宜。
预防低血糖症
转运中,建立静脉通道,监测血糖。
如出现低血糖,可适量静脉滴注葡萄糖。
预防低氧血症
转运中,根据患儿呼吸状态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模式。
监测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预防低血压
转运中,监测血压。
如出现低血压,可适当给予生理盐水扩容,必要时静脉滴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一般治疗
极早早产儿需特别护理,强调仔细、耐心、轻柔、集中、迅速地护理和严密的监护。
保暖保湿
保暖
体重<1000克者,穿单衣时,需要的中性温度一般为34~35℃。
体重1000~1500克者,穿单衣时,需要的中性温度一般为34~34.2℃。
保湿:相对湿度在60%以上。
呼吸支持
根据呼吸状态给予有创或无创呼吸支持及供氧。
供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或早产儿视网膜病。
吸入氧浓度以21%~30%开始为宜。
营养及喂养
营养支持的目标是要达到相似胎龄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度,也要达到与正常胎儿相似的体成分和功能状态。
首选母乳喂养,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如果喂养耐受,母乳量至少到50~80ml/(kg·d ),需使用母乳强化剂,以增强母乳中蛋白质、能量和微量营养素的含量;如母乳不足,可添加早产儿配方乳。
早期因患儿吸吮、吞咽、呼吸动作不协调,胃排空延迟等,需用管饲法喂养,并予吸吮、吞咽功能训练。
因为经口摄入热量不足,可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输注营养液补充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物质。
预防感染
早产儿免疫力差,极易发生感染。因此预防早产儿感染十分重要。
早产儿一般是在新生儿科(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接受治疗,早产儿感染风险会大大降低。
并发症治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标准化治疗,可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持续时间和总的通气治疗时间。
药物分型:根据来源不同,将表面活性物质(PS)分为2种类型:天然型从牛或猪肺提取,合成型为人工合成。天然型疗效明显优于合成型,合成型多用于预防或轻症病例。
给药时机:早期给药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在无创通气支持下出现需氧浓度增高或呼吸困难加重,应立即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改变。
给药次数:按需给药,可重复给药,但给药间隔6~12小时。
呼吸支持
无创通气:包括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和SiPAP)、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无创高频通气(nHFV)等。
生后立即给予无创通气,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防止肺泡萎陷,并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
及时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可减少有创通气的使用,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
有创通气:对严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无创呼吸支持效果不理想者,应采用有创通气。一般先使用常频通气,如常频通气参数比较高,效果不理想,应改用高频通气。
液体和营养支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急性期需适当限制液体,以改善肺功能。
根据需求,生后早期需要胃肠外营养来保证营养供给。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新生儿肺炎
羊水吸入性肺炎
对症治疗为主,保证呼吸道通畅。
预防感染。
乳汁吸入性肺炎
大量乳汁吸入引起窒息时,应立即气管插管,吸出气管内乳汁,然后根据患儿的呼吸状态选择呼吸支持模式,给予对症处理。
慢性反复吸入者,应去除病因,抬高头位(30°~40°),防止反复吸入。
感染性肺炎
保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呼吸状态选择适合的呼吸支持模式。
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用药。
保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给予营养。
合并肺动脉高压者给予一氧化氮(NO)吸入。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预防是关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需采取综合性治疗,包括营养支持、适当液体、有效合理的呼吸支持、抗炎治疗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光凝治疗、巩膜扣带术、玻璃体手术用于不同时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玻璃体内注射可阻止可能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新血管生长。
动脉导管未闭
如果患儿因动脉导管未闭出现临床症状,需要关闭动脉导管。
使用药物治疗两个疗程后,仍反复发生或持续动脉导管未闭,伴有显著左向右分流,患儿(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对呼吸支持依赖或肺部情况恶化,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反复肺炎,以及存在药物治疗禁忌证时,需行导管介入封堵术或手术结扎治疗。
贫血
可使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在早产儿达到全肠道营养后尽早补充铁剂,必要时同时补充维生素B₁₂及叶酸。
输血
对于急性失血的患儿,失血量超过10%即可给予输血。
如果患儿因贫血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体重增长缓慢等,应给予输血。
脑室内出血
预防是关键。
积极寻找颅内出血原因,对因治疗。
喂养不耐受
首选母乳喂养。
母乳强化剂:在母乳量达到50~80ml/(kg·d)时,应开始在母乳中加入母乳强化剂。推荐选择牛乳或人乳来源的、粉状或液态母乳强化剂。
间断性喂养:可选择间断性喂养(喂养间隔时间根据患儿喂养耐受程度)。
如不耐受,则延长喂养时间间隔、减少奶量,病情允许时给予袋鼠抱或者母婴同室。
严重胃残留或反流而不能耐受胃内喂养者,可经幽门喂养。
预后
治愈情况
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
尚未有大样本研究极早早产儿的治愈率。
危害性
后遗症:救治不及时或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脑瘫、癫痫、智力低下、学习障碍、视力低下甚至失明、耳聋、发育迟缓等后遗症。
慢性健康问题:急性期有严重并发症者可能出现慢性健康问题,如营养不良、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肾脏疾病、哮喘、肺功能障碍等。
对成年期健康的影响:少数可能有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成年后的生育率更低等,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
日常
日常生活
喂养
首选母乳喂养。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宜采用母乳强化剂。如母乳不足或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使用早产儿配方乳。
喂养时调整早产儿的体位,都要抱喂,避免呛奶、窒息,在新生儿科或儿科专家指导下进行早产儿的喂养及辅食添加。
蛋白质摄入:早产儿的成长与蛋白质摄入量呈线性关系。在<1000克的婴儿中,要达到正常婴儿子宫内生长的肠内蛋白质需求量为4g/(kg·d),而对于1200~1500克的婴儿,则为3.6g/(kg·d)。
护理
保暖:出院后应根据环境温度适当保暖,环境较冷时,衣物等需经过预热保暖后使用,但也不要过度保暖,以免出现脱水热;洗澡时也应注意保暖。
预防感染
保持脐部干爽清洁,洗澡时尽量避开。
矫正月龄满月前,不建议亲朋好友来探望。
避免与生病的人接触。
如果母亲感冒,需戴口罩进行母乳喂养。
经常洗晒床单、被褥。
接触患儿前应洗手。
与患儿接触的物品需清洁和消毒。
衣物宜宽大、质软、不用纽扣。
患儿居住的房间要定时通风,每日2~3次。
家里注意卫生,打扫干净,但不需要所有物品都消毒。
不建议带患儿去人口密集、环境密闭的场所。
睡眠
睡姿:不会抬头者,可选择仰卧和侧卧,侧卧可以左右两边轮换侧卧。如果有人看护,可以间断俯卧睡。
防止窒息:床上不要有太软的东西,不放毛绒玩具、杂物。
注意卫生: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勤换尿布或纸尿裤,防止臀部发红或出疹。
日常监测
监测患儿每天的进乳能力、摄入奶量、消化能力、尿量、大便情况。
监测患儿的呼吸、体温、体重及身长增长情况。
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皮肤颜色、脐部等情况。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早产儿需要及时就医情况
出院后遵医嘱定期门诊随诊复查。
如出现反应差、拒奶、频繁呕吐、腹胀、腹泻、血便、气促、鼻塞、咳嗽、呛奶、发绀,以及发热、抽搐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出现皮肤感染、苍白、发黄、出血点、瘀斑、红肿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发现脐周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需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发现关节肿胀,或者肢体活动受限,需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发现患儿体重增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减低,需要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需携带住院病历、门诊病历等临床资料定期前往新生儿科或高危儿门诊、儿童保健门诊、耳鼻喉科门诊、眼科门诊、语言及行为发育门诊等科室随诊、复查。
康复
急性期存在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可能造成脑瘫、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等后遗症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在新生儿科及发育行为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建议在家庭中进行,并定期到发育行为儿科或新生儿科随访门诊复查。
对于已经出现脑瘫、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等后遗症的患儿,及时到发育行为儿科做相应的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健康辅导及其他特殊教育。
如果存在视力低下甚至失明、耳聋等问题,需要就诊眼科及耳鼻喉科。
预防
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新生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最佳分娩时间、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避免低龄(<17岁)或高龄(>35岁)怀孕,避免多胎妊娠,两次妊娠间隔最好在2年以上,避免体重过低妊娠。
备孕期及孕期需均衡饮食,避免体重过低或过高。
备孕期及孕期避免吸烟、饮酒,禁止物质滥用,停止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孕期做好规律产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好血压、血糖等。
重视孕期保健,避免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外伤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