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的性状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23-12-15 12:26:06 阅读:1189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乌帕替尼

乌帕替尼 生产厂家:孟加拉齐斯卡ZISKA制药 功能主治:口服JAK抑制剂,用于多种免疫性疾病,临床缓解率高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非放射线轴性脊椎关节炎:建议剂量为15 mg,每日一次。  特应性皮炎:  12岁及以上体重至少40 kg的儿科患者和65岁以下的成年人:起始剂量为口服15 mg,每日一次。  如果没有达到足够的疗效,考虑将剂量增加至30 mg,每天一次。  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建议剂量为每次15mg,每日一次。  严重肾损害的患者:建议剂量为每次15mg,每日一次。  溃疡性结肠炎:  成人:乌帕替尼的推荐诱导剂量为45 mg,每天一次,持续8周;乌帕替尼维持治疗的推荐剂量为15 mg,每日一次。  对于难治性、严重性或广泛性疾病的患者,可考虑每日服用30 mg。  如果30 mg剂量未达到足够的治疗效果,则停止30mg的服用。  使用维持反应所需的最低有效剂量。  肾损害或肝损害患者的推荐剂量:  肾损害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非X线轴性脊髓炎:轻度、中度或重度肾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特应性皮炎:对于严重肾损害患者,建议剂量为15 mg,每日一次;轻度或中度肾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不建议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  溃疡性结肠炎:对于严重肾损害患者,建议剂量为:诱导:30 mg,每天一次,持续8周;维持:15 mg,每日一次;轻度或中度肾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不建议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  肝损害患者:  乌帕替尼不建议用于严重肝损害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特应性皮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非放射轴性脊柱关节炎:轻度或中度肝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溃疡性结肠炎:对于轻度至中度肝损害患者,推荐剂量为:诱导:30 mg,每天一次,持续8周;维持:15 mg,每日一次。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剂量调整:  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特应性皮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非放射线轴性脊髓炎:接受强CYP3A4抑制剂的患者的推荐剂量为15 mg,每日一次。  溃疡性结肠炎:接受强CYP3A4抑制剂的溃疡性结炎患者的推荐剂量:诱导:每天30 mg,持续8周;维持:每天15 mg
查看详情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的性状是什么样的,乌帕替尼(Upadacitinib)为紫色(15mg规格)或红色(30mg规格)椭圆形双凸面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至类白色至浅黄色至灰褐色至浅棕色,并且可能出现色斑。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作为一种针对炎症性疾病的靶向治疗药物,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在临床上展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下面将对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的性状进行详细介绍。

1. 化学性质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是一种化学命名为(3S,4R)-N-{3-[4-amino-1-(cyclopropylmethyl)-1H-pyrazolo[3,4-d]pyrimidin-3-yl]-1H-indazol-6-yl}-3,4-dimethyl-4-piperidinamine,化学式为C17H19N7,分子量为321.378 g/mol。它是一种结晶性固体,在室温下呈现为白色至几乎白色的粉末。

2. 药理特性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属于选择性Janus激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细胞信号传导来发挥作用。它特异性地干扰信号转导和转录活性,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相关症状。

3. 药物制剂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的常见剂型包括口服片剂,一般剂量为15mg或30mg。这种制剂形式便于患者口服服用,便于用药管理和患者遵从医嘱。

4. 药物安全性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通常可耐受性较好。正如所有药物一样,它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感染、肝功能异常、血脂增高等。因此,在使用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时,医生应严格遵照说明和监测要求,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反应并及时和医生沟通。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瑞福以其显著的治疗效果和较好的安全性,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重要选择之一。当然,患者在使用前需谨慎遵医嘱,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关注药物效果和自身反应,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