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诺和泰疗效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4-01-30 09:07:58 阅读:1169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索马鲁肽注射

索马鲁肽注射 生产厂家:丹麦诺和诺德Novo Nordisk 功能主治:治疗2型糖尿病的GLR-1R激动剂,心血管风险降低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用法:  本品应每周注射一次,可在一天中任意时间注射,无需根据进餐时间给药[2] 。  本品经皮下注射给药,注射部位可选择腹部、大腿或上臂。  改变注射部位时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本品不可静脉或肌肉注射[2] 。  如有必要,可以改变每周给药的日期,只要两剂间隔至少2天(>48小时)即可。  在选择新的给药时间后,应继续每周给药一次 。  有关给药的更多信息见使用和其他操作的特别注意事项。  用量:  司美格鲁肽的起始剂量为0.25mg每周一次。  4周后,应增至0.5mg每周一次。  在以0.5mg每周一次治疗至少4周后,剂量可增至1mg每周一次,以便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本品0.25mg并非维持剂量。  不推荐每周剂量超过1mg 。  当司美格鲁肽用于联合已有的二甲双胍治疗时,可维持当前二甲双胍剂量不变 。  当本品用于联合已有的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应考虑减少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无需为调整本品剂量而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但是,当开始使用本品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时,则可能需要自我监测血糖,以调整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从而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  遗漏用药如发生遗漏用药,应在遗漏用药后5天内尽快给药。  如遗漏用药已超过5天,则应略过遗漏的剂量,在正常的计划用药日接受下一次用药。  在每种情况下,患者均应恢复每周一次的规律给药计划 [2]。
查看详情

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诺和泰疗效怎么样,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它通过模拟胰岛素样肽-1的作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胃肠道葡萄糖吸收,并减少肝脏葡萄糖产生。司美格鲁肽还被研究用于体重管理。在较高剂量下,司美格鲁肽被开发为一种用于肥胖治疗的药物。该药品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治疗迎来了一项重要的突破——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作为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诺和泰具备降低心血管风险和减肥减重的引导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疗效。

1. 司美格鲁肽的药理作用

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GLP-1受体,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从而调节血糖水平。此外,司美格鲁肽还能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减少食物摄入,产生减肥减重的效果。

2. 司美格鲁肽减少心血管风险

研究表明,使用司美格鲁肽的患者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2016年的一项大规模研究(SUSTAIN-6)发现,与安慰剂相比,使用司美格鲁肽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一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使得司美格鲁肽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选择。

3. 司美格鲁肽的减肥减重效果

与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相比,司美格鲁肽在减肥减重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研究显示,使用司美格鲁肽的病人在短时间内能够显著减少体重。2019年的一项临床试验(STEP 1)证实,与安慰剂相比,使用司美格鲁肽的患者平均减重超过10%,且在保持体重后续的长期研究中,仍能保持这一有益效果。

4. 结尾

作为一种新型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展现出了卓越的疗效。它不仅通过调节血糖水平降低了心血管风险,还具备减肥减重的引导作用。诺和泰的成功应用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并让我们对于未来疾病治疗的前景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 Marso, S.P., Bain, S.C., Consoli, A., et al. (2016). Sem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19), 1834-1844.

2. Wilding, J.P.H., Batterham, R.L., Calanna, S., et al. (2019). 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1(8), 73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