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舒格利单抗(Sugemalimab)的耐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发布时间:2024-02-04 08:15:16 阅读:881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舒格利单抗 Sugemalimab Cejemly

舒格利单抗 Sugemalimab Cejemly 生产厂家:中国基石药业 功能主治:介导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刺激免疫系统长期应答 用法用量:本品须在有肿瘤治疗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用药。  推荐剂量  本品推荐剂量为1200 mg /次,静脉输注每3周给药1次,每次输注时间为60分钟或以上,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产生不可耐受的毒性。如用于巩固治疗,本品治疗最长不超过24个月。根据个体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可能需要暂停给药或永久停药。不建议增加或减少剂量。有关暂停给药和永久停药的指南,请见表1所述。有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管理的详细指南,请参见【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  肝功能不全  目前本品尚无针对中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研究数据,中度或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不推荐使用。轻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进行剂量调整。肾功能不全目前本品尚无针对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研究数据,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不推荐使用。轻度或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本品,基于群体药代动力学结果(参见【药代动力学】),如需使用,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儿童人群本品尚无在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老年人群老年(≥65岁)与年轻患者(<65岁)在安全性或有效性上未出现总体的差异。无需在这一人群中进行剂量调整。  给药方法  本品应该由专业卫生人员采用无菌技术稀释后才可输注。本品须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输注应在60分钟或以上完成。  使用、处理、处置的特殊说明:  •禁止静脉内推注或快速注射(Bolus)。  •药物配置前确保药物溶液是澄清、透明、无肉眼可见微粒。  •以注射器抽取舒格利单抗注射液,注射液体积一共40mL(20mL/瓶:2瓶)。注入至250mL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静脉输液袋中。  •混合时轻轻颠倒混匀,禁止震摇。•输注时间应不低于60分钟,若出现1-2级输液反应,可暂停输液或适当延长输液时间,出现3级及以上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予以对症处理。  •请勿使用同一输液管与其他药物同时给药。  •建议药物应在配制完成后立即给予患者,以避免配制好的药物暴露于室温超过推荐的6小时限制。其中,6小时的时间限制包括药物室温贮存、静脉输液袋中输注液贮存和输注持续时间。如果需要推迟使用配制好的药物,则可将其置于2~8°C冰箱中,不超过24小时。
查看详情

舒格利单抗(Sugemalimab)的耐药及药物相互作用,舒格利单抗(Sugemalimab)是一种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物,其疗效如下:1、它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2、具体疗效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癌症的类型和阶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该药品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舒格利单抗(Sugemalimab)是一种新型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随着患者接受舒格利单抗治疗的时间延长,研究发现一些患者出现了耐药现象,这对于药物疗效以及患者的治疗结果带来了挑战。此外,舒格利单抗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这也需要我们注意。

1. 耐药机制探究

耐药是指患者接受治疗后,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完全失效。舒格利单抗耐药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异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生,例如EGFR或MET等靶点的突变。此外,免疫逃逸机制的激活,如免疫检查点其他信号通路(例如PD-L1,PD-1)的过度表达,也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对于舒格利单抗耐药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相互作用

在临床使用舒格利单抗时,需要注意其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舒格利单抗的疗效降低,增加毒副作用的发生,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状况。因此,在给患者处方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合理调整舒格利单抗的剂量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3. 预防和应对耐药的策略

为了减少舒格利单抗的耐药性发生,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策略。首先,力求减少免疫逃逸机制的激活,可考虑将舒格利单抗与其他免疫疗法联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其次,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疗效,在出现耐药迹象时尽早采取措施,如更换药物或调整治疗方案。此外,结合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遗传特征和疾病发展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也是降低耐药性的重要举措。

4. 未来展望

舒格利单抗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一种重要类别,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耐药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通过深入研究耐药机制和精确医学的应用,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提高其生存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