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巯基嘌呤耐药性

发布时间:2025-01-23 14:24:01 阅读:866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巯基嘌呤 Mercaptopurine Mercaptopurin-Medice

巯基嘌呤 Mercaptopurine Mercaptopurin-Medice 生产厂家:南非Aspen Pharmacare制药公司 功能主治:用于急性白血病效果较好,对慢性细胞白血病也有效;用于绒毛膜上皮癌和恶性葡萄胎。另外对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也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1、绒毛膜上皮癌:成人常用量,每日6mg~6.5mg/kg,分两次口服,以1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歇为3~4周;2、白血病:(1) 开始,每日2.5mg/kg或80~100mg/m2,一日1次或分次服用,一般于用药后2~4周可见显效,如用药4周后,仍未见临床改进及白细胞数下降,可考虑在仔细观察下,加量至每日5mg/kg;(2) 维持,每日1.5mg~2.5mg/kg或50mg~100mg/m2,一日1次或分次口服。
查看详情

巯基嘌呤耐药性,巯基嘌呤(Mercaptopurine)的耐药性,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1、某些病例可能会出现基因突变,导致巯基嘌呤所针对的靶标发生变化,从而使药物失去作用;2、一些患者可能由于体内药物代谢酶的异常活性或变异,导致巯基嘌呤在体内的代谢速率过快或过慢,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巯基嘌呤(Mercaptopurine)是一种重要的抗代谢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细胞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细胞对巯基嘌呤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因此,探讨巯基嘌呤耐药性的机制及其应对策略是临床和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1. 巯基嘌呤的作用机制

巯基嘌呤是一种嘌呤代谢抑制剂,通过干扰细胞内的嘌呤合成途径,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其主要代谢产物6-巯基嘌呤核苷(6-MP)能够替代正常的嘌呤核苷,在DNA合成中引入错误,从而导致细胞正常分裂功能障碍。这一机制使得巯基嘌呤在治疗急性白血病等疾病中具有显著效果。

2. 耐药性的发展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肿瘤细胞可能逐渐对巯基嘌呤产生耐药性。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嘌呤代谢途径的变化,如酶活性的增加或对巯基嘌呤的转运能力下降等。此外,肿瘤细胞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外泌物的排出泵或通过突变在分子水平上改变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这使得治疗过程中常规剂量的巯基嘌呤效果减弱。

3. 临床影响

巯基嘌呤耐药性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在急性白血病等高度依赖化疗的疾病中,耐药现象的出现使得治疗方案变得更加复杂。此外,耐药性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肿瘤的进展,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治疗成本。

4. 应对策略

针对巯基嘌呤耐药性,临床上可以尝试多种应对策略。一方面,结合其他抗肿瘤药物进行联合化疗,有助于在不同机制的配合下增强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利用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等新兴技术,对耐药肿瘤进行精准打击。此外,通过监测患者的遗传标记和代谢产物,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及时调整药物方案。

综上所述,巯基嘌呤耐药性是影响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研究其产生机制及应对策略,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应共同努力,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以克服这一临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