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博利珠单抗
生产厂家:美国默沙东MSD(Merck Sharp and Dohme)
功能主治:肝癌肺癌黑色素瘤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延长生存期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不同疾病患者推荐剂量治疗时间单药治疗不能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成年患者每3周200毫克或每6周400毫克直到疾病进展或无法接受的毒性成年黑色素瘤或RCC患者的辅助治疗每3周200毫克或每6周400毫克直到疾病复发,无法接受的毒性,或长达12个月成年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鳞癌、cHL、PMBCL、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SI-H或dMMR癌、MSI-H或dMMR CRC、MSI-H或dMMR子宫内膜癌、食道癌、宫颈癌、HCC、MCC、TMB-H癌或cSCC患者每3周200毫克或每6周400毫克直到疾病进展,无法接受的毒性,或长达24个月成人高危bcgun反应性NMIBC患者每3周200毫克或每6周400毫克直到持续或复发的高危NMIBC,疾病进展,不可接受的毒性,或长达24个月cHL、PMBCL、MSI-H或dMMR癌症、MCC或TMBH癌症的儿童患者每3周服用2毫克/公斤(最多200毫克)直到疾病进展,无法接受的毒性,或长达24个月儿童(12岁及以上)黑色素瘤辅助治疗每3周服用2毫克/公斤(最多200毫克)直到疾病复发,无法接受的毒性,或长达12个月不同疾病患者推荐剂量治疗时间联合用药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或食管癌的成年患者每3周00 mg 或每6周400 mg 在化疗同一天给予帕博利珠单抗直到疾病进展,无法接受的毒性,或长达24个月成人胃癌患者每3周200mg 或每6周400mg 在曲妥珠单抗和化疗的同一天给予帕博利珠单抗直到疾病进展,无法接受的毒性,或长达24个月子宫颈癌的成年病人每3周200mg 或每6周400mg在化疗前给予KEYTRUDA,同时给予贝伐珠单抗或不给予贝伐珠单抗直到疾病进展,无法接受的毒性,或帕博利珠单抗需要长达24个月成年RCC患者每3周200mg 或每6周400mg 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与阿西替尼5mg联合口服,每日两次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lenvatinib 20 mg口服,每日1次直到疾病进展,无法接受的毒性,或帕博利珠单抗需要长达24个月成人子宫内膜癌患者每3周200mg或每6周400mg 帕博利珠单抗与lenvatinib联合使用,每日一次,口服20mg直到疾病进展,无法接受的毒性,或帕博利珠单抗需要长达24个月高危早期TNBC的成年患者每3周200mg或每6周400mg在化疗同一天给予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联合化疗24周(8剂200mg / 3周或4剂400mg / 6周)或直至疾病进展或无法接受的毒性,随后辅助治疗KEYTRUDA单剂达27周(9剂200mg / 3周或5剂400mg / 6周)或直至疾病复发或无法接受的毒性局部复发不可切除或转移性TNBC的成人患者每3周200mg *或每6周400mg *在化疗前同一天给予帕博利珠单抗直到疾病进展,无法接受的毒性,或长达24个月 帕博利珠单抗不建议减少剂量。 一般来说,对于严重的(3级)免疫介导不良反应,应停帕博利珠单抗。 永久停用帕博利珠单抗用于危及生命的(4级)免疫介导不良反应、需要全身免疫抑制治疗的复发性严重(3级)免疫介导反应。
查看详情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常简称为派姆单抗,是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黑色素瘤、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淋巴瘤、结直肠癌、胃癌、食道癌、宫颈癌、肝癌、肾癌、子宫内膜癌、皮肤鳞状细胞癌和乳腺癌等。随着其进口药价备受关注,这一药物的使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文将就帕博利珠单抗的进口药价及其对多种癌症的影响进行探讨。
1. 帕博利珠单抗在多种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帕博利珠单抗作为一种免疫治疗药物,已在多种癌症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其通过抑制PD-1和PD-L1通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能力,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帕博利珠单抗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提供了希望。
2. 帕博利珠单抗进口药价的问题
帕博利珠单抗的进口药价却成为了患者及医疗机构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生物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的制造过程复杂,成本高昂,导致其售价居高不下。这使得许多患者面临着无法负担治疗费用的困境,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药价更是成为了患者无法跨越的障碍。
3. 帕博利珠单抗的价值与负担之间的平衡
尽管帕博利珠单抗的进口药价较高,但其在癌症治疗中所展现出的疗效和潜在的生命拯救价值无法忽视。因此,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需要在保障患者用药权益的同时,寻求合理的价格政策和医保覆盖,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必要的治疗,不因药价过高而被迫放弃治疗。
4. 结语
帕博利珠单抗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治疗药物,对多种癌症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高昂的进口药价也成为了制约其普及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在未来,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及患者共同努力,寻求药价与患者负担之间的平衡,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受益于这一创新药物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