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米他匹伐的注意事项和用药禁忌症

发布时间:2025-04-30 08:25:20 阅读:1078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米他匹伐 mitapivat Pyrukynd

米他匹伐 mitapivat Pyrukynd 生产厂家:美国阿吉奥斯制药公司 功能主治:适用于治疗丙酮酸激酶(PK)缺乏的成人溶血性贫血 用法用量:  【推荐剂量和给药方法】  一、推荐给药剂量  Pyrukynd与食物一起或不与食物一起服用,整个吞服。不要分开,粉碎,咀嚼,或溶解药片。  Pyrukynd的起始剂量为每日口服两次5mg。为了逐渐增加血红蛋白(Hb),将Pyrukynd从每天两次5 mg滴定增加至每天两次20mg,然后至每天两次50mg的最大推荐剂量,每4周增加一次剂量。在增加到下一个剂量水平之前,评估Hb和输血需求,因为一些患者可能在每天两次5mg或每天两次20mg时达到并维持正常Hb。  根据血红蛋白和溶血实验室结果以及输血要求,如果24周内未观察到任何益处,则停止使用Pyrukynd。   1.错过剂量  如果在4小时或更短时间内未服用一剂Pyrukynd,请尽快服用。如果一剂Pyrukynd错过超过4小时,不要服用替代剂量,并等到下一剂预定剂量。随后,返回正常给药时间。  2.中断或中止  为了降低急性溶血的风险,尽可能避免突然中断或突然停用Pyrukynd。逐渐减少剂量,逐渐停止用药。监测患者是否有急性溶血和贫血恶化的迹象。    3.肝损伤的推荐剂量  中度或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应避免使用Pyrukynd。  4.药物相互作用的推荐剂量  1)强CYP3A抑制剂  避免将强CYP3A抑制剂与Pyrukynd同时使用。  2)中度CYP3A抑制剂  监测Hb和Pyrukynd不良反应增加的风险。当与中度CYP3A抑制剂一起使用时,每天两次滴定不要超过20mg的Pyrukynd。  3)强CYP3A诱导剂  避免将强CYP3A诱导剂与Pyrukynd合用  4)中度CYP3A诱导剂  在用Pyrukynd治疗期间,考虑不是中度CYP3A诱导剂的替代疗法。如果没有替代疗法,监测血红蛋白,必要时滴定超过每日两次50mg的剂量,但不要超过每日两次100mg的最大推荐剂量。  5.针对不良反应和高于正常值的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剂量调整  如果由于不良反应或耐受性或Hb高于正常值而需要减少剂量,剂量可能会减少到下一个较低的剂量水平,即每天两次20mg或每天两次5mg。  如果患者需要停用Pyrukynd,应遵循剂量递减计划。在不良反应或Hb高于正常值对患者造成的风险大于突然停药造成的急性溶血风险的情况下,可以在不减量的情况下停止治疗,并应监测患者的急性溶血体征。
查看详情

米他匹伐的注意事项和用药禁忌症,米他匹伐(Mitapivat)使用时需注意: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如呼吸困难、肿胀、黄疸等,一旦出现请立即就医。避免与强或中度CYP3A抑制剂或诱导剂同时使用,以防降低疗效或增加风险。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起始剂量和最大推荐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并定期评估疗效。若24周后无效,应停药。请严格遵循医嘱,注意用药安全。

米他匹伐(mitapivat)是一种针对成人丙酮酸激酶(PK)缺乏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的新型药物,能够通过激活红细胞内的代谢路径来改善贫血症状。尽管米他匹伐在治疗该病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患者在使用时仍需关注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1. 用药前评估

在开始米他匹伐治疗之前,患者应进行全面的病史评估,包括了解既往的医药史、过敏史以及是否有其他医学疾病。如有其他伴随病症,需与医师充分沟通,以决定是否适合使用米他匹伐。

2. 监测血液指标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液指标至关重要,包括血红蛋白水平及其他相关的红细胞参数。医生会根据这些监测结果来判断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治疗方案。

3. 潜在副作用

虽然米他匹伐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仍需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或疲劳等。患者如出现明显不适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

4. 药物相互作用

患者在使用米他匹伐前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影响米他匹伐的代谢或疗效,因此在合并用药时需特别谨慎。

5.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特定人群在使用米他匹伐时需加倍小心,包括孕妇、哺乳期女性及老年患者。这些人群的代谢特征可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策略。

米他匹伐为治疗成人PK缺乏导致的溶血性贫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患者在使用该药物时,应密切关注上述注意事项与禁忌症,以保障治疗的安全与效果。如有任何疑虑或不适,应及时与专业医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