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氟唑帕利对BRCA突变者有效吗

发布时间:2025-04-26 08:04:19 阅读:1263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氟唑帕利 Fluzoparib 艾瑞颐

氟唑帕利 Fluzoparib 艾瑞颐 生产厂家:中国恒瑞 功能主治:适用于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用法用量:本品须在有抗肿瘤治疗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用药。  针对伴有胚系BRCA突变(gBRCAm)的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在服用本品治疗前,应采用国 家药监局批准的检测方法,确定患者存在有害或疑似有害的gBRCA1/2突变。  针对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维持治疗:患者应在含铂化疗结束后的4-8周内开始本品治疗。  推荐剂量  本品推荐剂量为每次150 mg(3粒),每日服用2次(早晚各1次)。  患者在开始接受本品治疗后,应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  给药方法  口服给药,应整粒吞服。本品在进餐后或空腹时均可服用(推荐进餐后服用)。  漏服  如果患者漏服一剂药物,应按计划时间正常服用下一剂量。  剂量调整  针对不良事件  为处理不良事件,进行减量或暂停用药。  如果需要减量,推荐首先从每次150 mg(3粒)减至每次100 mg(2粒),每日服用2次。  如果需要进一步减量,则推荐从每次100 mg(2粒)减至每次50 mg(1粒),每日服用2次  合并使用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抑制剂  本品治疗期间避免合并使用CYP3A4强抑制剂。如必须使用,可以停用氟唑帕利;在停止合并使用CYP3A4强抑制剂且至该药物清除5-7个半衰期后,可恢复氟唑帕利至原给药剂量和频率。如与CYP3A4中等抑制剂合用时,建议下调氟唑帕利剂量至50mg。  特殊人群  肝功能损害  轻度肝功能损害对氟唑帕利清除率未观测到显著影响,轻度肝功能损害(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器官功能障碍工作组(OrganDysfunctionWorkingGroup,ODWG)标准)患者服用本品无需进行额外剂量调整。  中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在获得更多信息前,不建议中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使用本品。  肾功能损害  轻度肾功能损害对氟唑帕利清除率未观测到显著影响,轻度肾功能损害(肾损伤程度由肌酐清除率CLCR决定,可通过Cockcroft-Gault方程进行估算)患者服用本品无需进行额外剂量调整。  中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在获得更多信息前,不建议中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本品。  儿童或青少年  尚未确立本品在18岁以下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不推荐18岁以下患者使用。  老年人群  本品目前在>65岁的老年患者中应用数据有限,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查看详情

氟唑帕利对BRCA突变者有效吗,氟唑帕利(Fluzoparib)有效期为:18个月。需根据主治医生嘱咐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氟唑帕利(Fluzoparib)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多靶向聚合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特别是在BRCA突变患者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本篇文章将探讨氟唑帕利对BRCA突变者的有效性,以帮助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该药物的潜力及其应用。

1. 氟唑帕利的药理作用

氟唑帕利作为一种聚合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修复机制来发挥作用。BRCA突变导致细胞在DNA修复过程中存在缺陷,因此氟唑帕利能够利用这一点,特异性地对这些突变细胞施加杀伤效果,从而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生长。

2. 临床研究成果

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聚焦于氟唑帕利的疗效。研究显示,BRCA突变患者在使用氟唑帕利治疗后,疾病的缓解率显著高于传统疗法。具体数据显示,部分患者在接受氟唑帕利后可实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进一步表明该药物在这类患者中的有效性。

3. 不良反应与耐受性

尽管氟唑帕利在治疗BRCA突变相关肿瘤方面表现出积极效果,但也需要关注其不良反应。研究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乏力等。总体来看,患者对氟唑帕利的耐受性良好,药物的管理和监测对于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至关重要。

4. 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对BRCA突变背景的认识不断深入,氟唑帕利在卵巢癌等相关肿瘤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其联合疗法的潜力,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耐药性。此外,氟唑帕利的应用不仅限于BRCA突变患者,其他DNA修复缺陷的肿瘤患者也有望受益于该药物的治疗。

综上所述,氟唑帕利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在BRCA突变患者的卵巢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的管理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随着进一步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机制,并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