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达妥昔单抗双通道

发布时间:2024-03-24 16:43:00 阅读:1176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达妥昔单抗β

达妥昔单抗β 生产厂家: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功能主治:适用于治疗≥12月龄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这些患者既往接受过诱导化疗且至少获得部分缓解,并且随后进行过清髓性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 用法用量:  达妥昔单抗β采用静脉输注。输注溶液应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管给药。其它静脉合并用药应单独输注给药。给药前,应观察容器中有无微粒。建议在输注期间使用 0.22 µm过滤器。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制备输注液。输注液不得暴露于直射阳光或  高温下。  一天二十四小时连续输液时,药品稀释液使用输液泵以每小时 2 mL(每日 48 mL)的速率给药。可使用适于每小时 2 mL 输注速率的任何医疗器械,例如,注射器输注泵/输液器、电子携带式输注泵。对于每日 8 小时输液,药品稀释液以约每  小时 13 mL 的速率给药。  给药前药品稀释的说明如下:  1、基于体表面积计算患者的达妥昔单抗β特定日剂量。应使用含 1%人血白蛋白的 9 mg/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例如,每 100 mL 氯化钠注射液中含 5 mL 20%人血白蛋白),将达妥昔单抗β无菌稀释至患者特定浓度/剂量。  2、对于 10 天连续输注,日剂量为 10 mg/m2。可每日制备输注液,也可一次制备足以连续输注长达 5 天的输注液。每日输注的溶液量(在 10 天连续输注疗程内)应为 48 mL;5 日为 240 mL。建议使用 50 mL 注射器制备 50 mL 溶液,或使用适于所用输注泵的输液袋制备 250 mL 溶液,即 2 mL(注射器)或 10 mL(输液袋)过量填充以允许输注系统中存在固有体积。也可按照体表面积及整支药物的需求来确定输注液体积,同时考虑输注系统中固有体积。例如对于一位体表面积为 0.8 m2的患儿,在 10 天内需要输注的药物总剂量为 80 mg,因此可将整支药物(20 mg)制备为 120 mL 的输注液,按 8 mg/天的方式输注,可输注2.5 天。  3、对于 5 天输注,每日持续输注 8 小时,日剂量为 20 mg/m2,且应使用含 1%人血白蛋白的 9 mg/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将达妥昔单抗β无菌稀释至患者特定浓度/剂量。  4、所制备的输注液不应分装至其他注射器或输液袋。  5、稀释用人血白蛋白和氯化钠应为国家批准的上市药用级产品。
查看详情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特别是在新生儿和幼儿中更为常见。这种肿瘤通常发生在儿童的肾上腺或神经组织中,它的高风险变体对患者的生存率有着极大的威胁。幸运的是,现代医学的进步为这些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其中,达妥昔单抗双通道(Dinutuximab)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一种有效治疗药物备受关注。

1. DASG双通道治疗:提升疗效的新策略

达妥昔单抗双通道治疗(Double Antibody Stimulation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将达妥昔单抗与细胞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结合,形成了一种新颖的治疗策略。通过同时刺激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抗体识别和破坏功能,达妥昔单抗双通道能够有效地增强免疫适应性,提高对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

2. 免疫疗法的突破:重塑治疗格局

达妥昔单抗双通道的问世标志着免疫疗法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取得了重要突破。作为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达妥昔单抗能够选择性地结合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表面的抗原GD2,激活并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破坏肿瘤细胞和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这一靶向治疗的新方法为无效或复发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提供了希望。

3. 强大的临床疗效:延长患者寿命

近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达妥昔单抗双通道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中显示出非常显著的疗效。与传统化疗方案相比,这种新的抗体疗法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尤其是在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中,达妥昔单抗双通道更能发挥其优势,为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4. 未来展望:个体化治疗的新篇章

达妥昔单抗双通道的成功应用为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免疫疗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达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协同效应,进而引领个体化治疗的新篇章。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达妥昔单抗双通道及其他创新疗法,为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