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西莫单抗
生产厂家:美国GlaxoSmithKline LLC
功能主治:用于利妥昔单抗难治和化疗后复发的CD20阳性、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用法用量: 本品不同剂型、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可能存在差异,请阅读具体药物说明书使用,或遵医嘱。 1、治疗必须分两步进行,首先要确定本品的剂量,然后才能进行治疗。 2、每一步都需要在静脉滴注托西莫单抗后再静脉滴注[131I]-托西莫单抗,治疗必须要在托西莫单抗的剂量确定后的7-14d内进行。 3、试验阶段: (1)治疗前30min给予对乙酰氨基酚650mg口服,苯海拉明50mg口服,托西莫单抗45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静脉滴注60min以上。若出现轻、中度毒性,静脉滴注速度降低50%,若出现严重毒性应停药,恢复后降低静脉滴注速度50%给予。 (2)在给予[131I]-托西莫单抗24h开始服用饱和碘化钾溶液,口服,一次4滴,3次/日;或复方碘溶液口服,一次20滴,3次/日;或碘化钾片130mg/d以保护甲状腺,一直持续到[131I]-托西莫单抗治疗后2周。 [131I]-托西莫单抗(含托西莫单抗35mg,[131I]5.0mCi)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30ml中静脉滴注20min以上,若出现轻、中度毒性,静脉滴注速度降低50%,若出现严重毒性应停药,恢复后降低静脉滴注速度50%给予,静脉滴注结束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路。 静脉滴注结束后立即测定输液器、输液泵及输液瓶(或袋)残余的活性,患者所接受的活性为之前配制完检测的活性减去上述残留活性。第2-7d在患者排尿后立即获得患者全身γ相机计数和整个身体的成像,根据患者的放射性的生物分布计算治疗剂量(计算方法须经生产厂家培训)。 4、治疗阶段: (1)托西莫单抗的静脉滴注方法同试验阶段,包括预处理。 (2)计算所得的[131I]-托西莫单抗剂量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30ml中静脉滴注20min。 5、托西莫单抗的配制:从50ml的0.9%的氯化钠注射波瓶(或袋)中抽取32ml弃去,加入32ml (450mg)托西莫单抗。轻轻转动输液瓶(或袋),使混合均匀,此溶液室温下可保存8h,2-8℃下可保存24h。 6、[131I]-托西莫单抗的配制(需在防护下进行): (1)解冻[131I]-托西莫单抗,在室温下约需60min。 (2)根据标示的放射性活度计算5.0mCi所需的体积,并抽取。检验所取的[131I]-托西莫单抗的放射性活度是否在5.0mCi±10%之内,如不是,则应校准后重新抽取,使抽取的[131I]-托西莫单抗放射性活度在5.0mCi±10%之内。 (3)根据上法抽取的体积计算含托西莫单抗的剂量(药品标签会有含量提示),如不足35mg,用非放射性的托西莫单抗补足至35mg备用。 (4)准备好的[131I]-托西莫单抗中加入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使成30ml,轻轻转动混匀。 (5)用大孔径针头抽取至60ml的注射器中,分析放射性活度,并记录。
查看详情
托西莫单抗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作为一种单克隆抗体,托西莫单抗通过对特定靶点的结合,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这种药物的使用不仅改变了淋巴瘤治疗的传统方式,也促使我们对其对免疫系统的效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托西莫单抗的机制
托西莫单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靶向B细胞表面特定的CD20抗原。CD20是B细胞发育和功能的重要标志,通过结合CD20,托西莫单抗可以促进B细胞的凋亡,进而减少病态的B细胞,帮助改善患者的病情。此外,托西莫单抗还通过激活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效果。
2. 免疫系统的影响
托西莫单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治疗过程中,托西莫单抗会导致正常B细胞的减少,这可能导致患者在对抗感染时的免疫能力下降。其次,虽然托西莫单抗会抑制肿瘤相关的B细胞,但也可能影响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比如降低T细胞的活性。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定期监测免疫系统的状态。
3. 免疫抑制与感染风险
托西莫单抗治疗后,患者面临的一个显著风险是免疫系统的抑制和感染的增加。由于B细胞的减少,患者在接受托西莫单抗后更易受到细菌、病毒和真菌等感染的侵袭。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通常建议患者接种适当的疫苗,并密切关注任何感染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4.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托西莫单抗在治疗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但对免疫系统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关注。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如何优化托西莫单抗的使用策略,减少其对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例如联合使用免疫增强剂或新型免疫疗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总体预后。
托西莫单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对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用这一疗法,还能为相关的临床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平衡疗效与副作用,进而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