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人T淋巴细胞Ⅰ型所致的葡萄膜炎
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HTL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目前发现有3型,即HTLV-Ⅰ,HTLV-Ⅱ和HTLV-Ⅲ。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是一种人类反转录病毒,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HTLV-Ⅰ相关性脊髓病两种全身病,近年证明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可引起内因性葡萄膜炎,称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相关性葡萄膜炎(HAU)。
渗出性脉络膜炎
渗出性脉络膜炎是指发生于葡萄膜后段的脉络膜炎症,多见于青年人或中年人。本病常波及视网膜引起脉络膜视网膜炎,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渗出,而非化脓性炎症,多数患者的病因不明。因渗出物进入玻璃体内,可使玻璃体混浊,所以患者常感觉眼前有黑影飘浮,眼内闪光,视力减退,夜盲和视物变形。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是角膜上皮愈合障碍的一种变性疾病。它的特征是角膜感觉缺失,导致角膜基质溶解和穿孔角膜感觉减退的原因有多种,从三叉神经核到角膜神经末梢都可能受到影响。疱疹病毒感染和三叉神经眼支的损伤是最常见的原因。
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是指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睑低于正常,眉毛上抬或仰头视物等与遗传或动眼神经麻痹、上睑提肌损伤、交感神经疾病、肌肉疾病等有关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上隐斜
上隐斜是眼位有向上偏斜的倾向,平时两眼可用矫正性融合反射来控制,使不出现斜位并能保持双眼单视。一般上隐斜超过2△可出现症状。通常有以下特点: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垂直肌肉有轻度麻痹;一眼或二眼的内直肌或外直肌附着点较高;上、下直肌或上、下斜肌的解剖异常或附着点异常等。
上斜视
上斜视是指一眼在注视眼时,另一眼眼位向上偏斜,多由上隐斜失代偿后不能维持双眼单视发展而成。其发病大多是与垂直作用眼外肌麻痹和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因其与眼肌功能异常有一定关系,部分学者将其归为麻痹性斜视的范畴。上斜视在临床上远比水平性斜视少见,部分水平性斜视患者可合并垂直性眼位偏移。根据临床表现可将上斜视分为共同性上斜视和交替性上斜视。
上巩膜静脉压升高所致青光眼
概述上巩膜静脉压升高所致青光眼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病因复杂,诊断难度较大,治疗效果也较差。
沙眼衣原体感染
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沙眼,可致盲。沙眼衣原体由我国汤非凡、张晓楼等于1955年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来。急性发病时眼红、眼疼、异物感、黏液脓性分泌物,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睑结膜乳头增生,上下穹隆结膜布满滤泡。可融合而显得不透明,有时呈胶状,上睑和上穹隆部最严重,下睑结膜少而轻。滤泡可坏死,愈合后留下瘢痕。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称为Herbert小凹。
沙眼
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急性期有畏光、流泪、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常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有较强的传染性,但我国目前已无大规模流行
色素性青光眼
色素性青光眼(PG)为中周部虹膜后凹并与晶状体悬韧带接触、摩擦导致虹膜后表面色素颗粒脱失,沉积在小梁网,房水外流受阻后所导致的一类青光眼。本病多见于25~40岁男性,有一定家族聚集性。白种人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基因定位在7号染色体。患者多为近视眼、深前房、宽房角和中周部虹膜后凹。目前公认的发病机理为中周部虹膜向后凹陷,瞳孔运动和调节时,虹膜与其下的悬韧带产生摩擦,色素颗粒脱落进入前房,沉着于角膜后、悬韧带和小梁网。角膜后色素性KP典型以垂直的纺锤形分布,在白种人患者色素脱落也可使虹膜出现放射状裂隙透透照现象。UBM检查可揭示虹膜-悬韧带接触。药物治疗可用低浓度毛果芸香碱滴眼,通过缩小瞳孔,增加虹膜张力来减少虹膜后凹和与悬韧带摩擦,减少色素脱落。清除小梁网色素颗粒有助于降低眼压。激光周边虹膜打孔术可以有效解除反向瞳孔阻滞,阻滞色素颗粒脱失,有利于缓解病情。药物和激光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滤过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