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点状角膜炎
浅层点状角膜炎(superficial punctate keratitis)是角膜上皮三种病变类型的总称,即点状上皮角膜炎、点状上皮糜烂和点状上皮下浸润。它们常同时存在,只是轻重和病变范围有所偏重和不同。临床上表现为畏光、刺疼、酸磨、视力模糊或雾视症。在各种细菌性结膜炎或睑缘炎时,常合并角膜的上皮糜烂和点状表层炎以及多膜边缘部上皮下浸润,这些病变在角膜上有时呈散在性,有时在全角膜上弥漫性分布,特别是角膜周边部较多。临床常见浅层点状角膜炎和Thygeson浅层点状角膜炎。
前葡萄膜炎
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葡萄膜炎总数的50%以上,可表现为急性、慢性、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炎症。大致可将前葡萄膜炎分为三类:1.第一类仅出现急性前葡萄膜炎,此类患者多呈HLA-B27抗原阳性,并且多合并有强直性脊椎炎、牛皮癣性关节炎、Reiter综合征和炎症性肠道疾病;2.第二类为慢性前葡萄膜炎,如Fuchs综合征、儿童白色葡萄膜炎;3.第三类是既可表现急性炎症,又可为慢性炎症,幼年型慢性关节炎、结核、梅毒等均可引起此症。
前房积血与青光眼
前房积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最多发生在眼挫伤和内眼手术,自发性出血甚为少见。少量的前房积血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损害,但大量出血时其并发症和伴随的病变可对视功能带来严重的影响,及时正确地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出血相关性青光眼包括前房积血、血影细胞性青光眼、溶血性青光眼及血铁性青光眼,其中以前房积血为最常见。其他尚有少见的自发性前房积血,包括眼内肿瘤、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球胆固醇沉着病及镰状细胞病等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前房积血多为非职业伤所致,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多见于年轻活跃的男性,平均发病年龄12岁,男女发病比例为5:1。
前房积血
眼球损伤后虹膜血管渗透性增加或由于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前房称外伤性前房积血。小量的前房积血并不造成严重的损害,但大量出血时其并发症和伴随的病变可对视功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出血相关性青光眼包括前房积血血影细胞性青光眼、溶血性青光眼及血铁性青光眼,其中以前房积血为最常见。其他尚有少见的自发性前房积血包括眼内肿瘤、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球胆固醇沉着病及镰状细胞病等。
疱疹性角膜炎
概述疱疹性角膜炎是由疱疹病毒感染角膜所致,常在高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与身体抵抗力降低有关。本病病程迁延,时轻时重,反复发病。
疱性眼炎
泡性眼炎是结膜、角膜上皮组织对某种内生性毒素所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一般认为是对结核杆菌蛋白过敏。根据结节所在部位分为泡性结膜炎、泡性角结膜炎、泡性角膜炎,如三个部位同时或先后出现,则总称为泡性眼炎。本病可自愈,但易复发。
疱性角结膜炎
疱性角结膜炎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疱疹性眼炎的一种表现类型,临床上根据疱疹出现的部位不同,称谓各异,即疱疹在结膜者称疱性结膜炎,疱疹发生于角膜缘者称为疱性角结膜炎,疱疹位于角膜者称为疱性角膜炎或束状角膜炎。这些不同部位的疱疹,其病因、病理和治疗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故有时也统称为疱性眼炎。疱性角结膜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春夏季节。特点为结膜、角膜缘上皮下反复出现结节样细胞浸润,病变中央坯脱落后形成溃疡,结节周围呈现局限性充血。本病可自愈,但极易复发。尤其双眼患者,病变交替反复,可达数月数年之久。一般预后良好,病变位于角膜中央部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
葡萄膜炎
发生于葡萄膜的炎症的统称可有眼痛、眼红、视物模糊等表现感染、创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起易复发,严重者可引起永久性视力减退
葡萄膜病
概述葡萄膜又称色素膜,为眼球壁的一部分,富含色素和血管,有营养眼球的作用,且血流缓慢,许多全身病可通过血流影响葡萄膜而使其致病,反之葡萄膜病也可向全身转移,有时葡萄膜色素细胞既是抗原又是靶细胞。葡萄膜病是常见眼病,其中最多见者是葡萄膜炎,分为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及后葡萄膜炎,病因复杂,多发生于青壮年,常累及双眼,反复发作,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
皮质盲
皮质盲(cortical blindness)是大脑枕叶皮质受到毒素影响或血管痉挛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以血管痉挛性损害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瘫等。一般采用皮质激素及扩血管药物,但疗效不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