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血管瘤
血管瘤为一种先天性疾患,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多在婴幼儿时发现,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增长速度不一,并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三类。根据肿瘤的类型、形态、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体表毛细血管瘤
体表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皮肤或眼睑部肿瘤,是由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腔构成的体表良性血管性肿瘤。肿瘤缺乏包膜,呈浸润性发展。发病率占新生儿1%~2%,可侵及眼眶、面部和口腔等位置。大约30%的血管瘤于患者出生时明显可见,但大多数血管瘤在出生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多发生于出生后3个月以内,绝大多数发生于出生后6个月内。到7岁时约有75%血管瘤会自行消退,但是60%的血管瘤消退后因留有皮肤瘢痕、皮肤松弛或毛细血管扩张等,仍需要接受手术整形。
体表蔓状血管瘤
体表蔓状血管瘤是在海绵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基础上合并动-静脉瘘后形成的血管瘤。本病好发于头部、面部、颈部及四肢,蔓状血管瘤不会自行消退。蔓状血管瘤约占血管瘤发病率的1.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妊娠可能会加速病情的发展。此类蔓状血管瘤随年龄的增长而进行性扩大,部分患者在经数年的稳定后突然迅速加重,除影响外观和局部功能外,还有可能因累及心脏功能而危及生命,因而除出血、流体破裂、残留血管组织之外,还有可能发生中心动脉压下降,周围静脉压增高,心率增快,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梭形细胞脂肪瘤
梭形细胞脂肪瘤又称多形性脂肪瘤,典型病变常见于老年男性,表现为无症状的活动性真皮或皮下肿物,病史长,病因不明。治疗方法一般为手术切除,罕见局部复发。
水蛭咬伤
概述水蛭咬伤是由水蛭的口吸盘吸附在皮肤上吸血引起。同时分泌水蛭素和组织胺样的物质。初咬时不觉疼痛,或仅觉瘙痒,直到水蛭吸血后离去或取掉水蛭时才感觉疼痛,伤口流血不止,出现水肿性丘疹、大疱、溃疡,甚至坏死,偶可见过敏性休克。
手汗症
指手部汗腺的汗液分泌量多于调节体温所需的生理性需求量主要表现为手部出汗、湿冷或发绀,精神焦虑、抑郁等与遗传有关,或继发性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疾病、胸部肿瘤、皮肤疾病等原发性可使用药物治疗、离子电渗疗法及外科治疗,继发性还需去除病因治疗
神经纤维瘤
一种良性神经肿瘤,九成患者为单发多为体表皮肤肿块或皮下小结节单发者病因不明,多发者与基因异常有关一般无需治疗,如有不适或求美可手术切除
神经鞘黏液瘤
神经鞘黏液瘤为一种神经间质肿瘤,其特征为在黏液瘤性基质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神经鞘细胞增生。本病发生于中年人(平均年龄48岁),肿瘤主要发生于头部和上肢,偶有触痛。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起源于内皮细胞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的低度恶性肿瘤,它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血管肿瘤,虽然可原发于肺、骨和肝,但多表现为发生在深部软组织、伴有疼痛的肿块。
乳头状汗腺瘤
乳头状汗腺瘤为来源于顶泌汗腺或肛门生殖器部位的乳腺样结构的变异型大汗腺腺瘤,也称乳头状汗腺腺瘤。是主要发生于成年妇女外阴部或肛门部位的良性肿瘤,少见于面部、胸背部、头皮、腋窝等。发病年龄主要在25~40岁,外阴部发病率较肛周高4倍。皮损为单发、无症状的丘疹结节,质地柔软或呈囊性,活动度好,直径约0.5~1.5cm,偶有疼痛、瘙痒。典型的乳头状汗腺瘤表现为中央有凹陷或溃疡的一个红色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