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链球菌性坏疽
溶血性链球菌坏疽系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化脓性疾病。多在外伤或手术后发生,如皮肤擦伤、外科切口、褥疮、肛周瘘管或糖尿病性足部溃疡等,且多见于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疾病者,表现为暴发性境界清楚的疼痛性肿胀性红斑、溃疡、坏死。
丘疹性血管增生
丘疹性血管增生1970年由Wilson Jones和Marks首先提出此一病名。在此以前曾发表过2例,1例由Winer和Levin以Kaposi肉瘤报告,1例由Peterson等以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报告。
浅静脉炎
概述浅静脉炎一般指血栓性浅静脉炎,或输液后造成的化学性或感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浅表脂肪瘤样痣
浅表脂肪瘤样痣结缔组织痣或错构瘤,好发于臀部和上股部。
皮脂腺上皮瘤
皮脂腺上皮瘤为不完全分化的、不同成熟程度皮脂腺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好发于面部及头皮,其次为耳及头皮,偶及其他部位。皮损为结节或丘疹,呈白色或黄色,有时破溃。本病罕见,多见于老年患者,尤其中年以上女性。
皮下脂肪瘤
皮下单个或多个局限性肿块,柔软,不和表皮粘连,皮肤表面正常发病可能与炎症刺激、脂肪组织代谢异常等有关较小的脂肪瘤可保守观察,若其快速增大,可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不易复发
皮肤假性淋巴瘤
皮肤假性淋巴瘤是一组临床表现或组织病理学类似皮肤淋巴瘤,但具良性生物学行为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本组疾病为良性,但经过一段时间,部分可发展成皮肤恶性淋巴瘤,部分可与皮肤恶性淋巴瘤同时存在或在其后发生。
皮肤基底细胞癌
皮肤基底细胞癌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又称皮肤基底细胞瘤、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是常见的皮肤癌之一,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多见于50岁以上、室外工作及长期日光暴晒者,最常见于面部,也可见于手背、颈部及躯干,以半球形、蜡样或半透明丘疹、结节为主要表现,坏死组织可向周围及深部组织侵袭扩展,严重者可导致局部软组织和骨骼破坏。
脓肿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又称为头部毛囊周围炎或头皮部分分割性蜂窝织炎,是一种少见的头顶部慢性化脓性皮肤病。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相互贯通,形成脓肿。
男性HPV感染
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大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皮肤或肛门生殖器赘生物,甚至引发癌变无症状者定期观察,有症状者可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大多数预后良好,持续高危型HPV感染者可能引发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