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检查
肿瘤标志物是指伴随肿瘤出现,并且含量通常升高的一类物质,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也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发生反应后而产生的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酶类和激素类等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反映肿瘤的存在和生长大部分肿瘤标志物能为早期发现无症状肿瘤患者提供重要线索,可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多数肿瘤标志物缺乏足够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使肿瘤标志物用于人群普查受到限制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于肿瘤组织细胞内,而且还经常释放至血清或其他体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肿瘤存在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由于肿瘤标志物在血清中更常见,本词条以血清肿瘤标志物为例,下文所述如无特殊说明,均指血清肿瘤标志物。目前,大部分肿瘤标志物能为早期发现无症状肿瘤患者提供重要线索,可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多数肿瘤标志物缺乏足够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少被用于人群普查。临床上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复发监测以及预后评估等。
肿瘤标志物
适合疑似肿瘤人群、接受治疗的肿瘤人群可通过静脉血、胸腔积液、腹水、脑脊液等样本检查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等无须空腹,若与肝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项目同时检测,建议空腹
中孕期胎儿结构畸形筛查
妊娠中期应用超声对胎儿结构进行系统的检查筛查严重的胎儿先天畸形指导妊娠,提高胎儿出生质量分为常规畸形筛查和系统畸形筛查,后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
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neutrophil adhesion function),当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因子作用下,随着血流到达损伤或炎症附近的血管中,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在剌激因子进步作用下,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增强,可抵抗血流的冲击,为透过血管内皮做好准备。这种功能称为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功能异常,可导致患者中性粒细胞不能进入炎症部位,从而引起感染的快速播散。
中性粒细胞增高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白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50%~70%,其在血液中平均寿命约5.4天。在局部感染或损伤情况下,它们可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充满了大量细小的两种颗粒,其中嗜天青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20%,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另一种是特殊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80%,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乳铁蛋白、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杀死细菌,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
中性粒细胞可对趋化性刺激物(如补体产物、趋化因子等)产生强烈反应。在这些趋化因子作用下定向运动,如在发生急性细菌性感染时,受趋化因子的吸引,聚集于炎症部位,成为病变处主要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neutrophil chemotactic function)检测,是通过观察中性粒细胞的运动情况,判断其趋化功能。经典的检测方法是琼脂糖胶板法和滤膜小室法。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中性粒细胞总数常用于辅助诊断感染、血液病、肿瘤、内分泌等疾病,并用于疗效评估指标升高与细菌感染、创伤等有关;指标降低见于病毒感染、放化疗后等结果异常需及时就诊呼吸内科、血液科等科室,必要时行C反应蛋白等检查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故成熟粒细胞NAP染色呈阳性,其他细胞基本阴性。
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查
适合健康体检人群、住院患者筛查及怀疑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人群可通过静脉血检查被用于辅助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该指标无须空腹,若与生化项目(血脂、肝功能等)同时检测,建议空腹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占比常用于辅助诊断感染、血液病、肿瘤、内分泌等疾病,并用于疗效评估指标升高与细菌感染、创伤、血液病等有关;指标降低见于病毒感染、放化疗后等结果异常需及时就诊呼吸内科、血液科等科室,必要时行C反应蛋白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