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阿米巴性巩膜炎
棘阿米巴性巩膜炎是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一种巩膜炎。严重威胁视力,病程长,为慢性进行性的巩膜损害。
棘阿米巴角膜炎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一种新的感染性角膜病.首先发现于1973年,近年来病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与治疗比较困难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或真菌性角膜炎。
基质性角膜炎
基质性角膜炎是位于层内的炎症,属非溃疡性的深层角膜炎。指角膜基质内的弥漫性炎症浸润,不引起溃疡性组织缺损的病变,为角膜的抗原抗体反应。主要有结核性角膜基质炎、梅毒性角膜性基质炎、麻风性角膜基质炎等。大多数为先天性梅毒,其次为结核、风湿等感染引起,病原微生物可通过上皮或角膜缘血管直接侵犯角膜;但更多的是抗原-抗体反应结果。
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
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或称老年性视网膜劈裂症,但在20岁以后青年人中也有发生。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在40岁以上人群中多发。80%以上为双眼发病,而且双眼对称,性别无差异。常因有闪光幻觉或飞蚊症等症状而就诊。
获得性视网膜劈裂
概述获得性视网膜劈裂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层间裂开,分为内外两层,好发于外丛状层,有双眼对称发病的倾向。多见于老年人,发病与性别、屈光状况无明显关系。
获得性视网膜大动脉瘤
获得性视网膜大动脉瘤为发生在视网膜动脉第3级分叉部的视网膜小动脉的局部扩张,呈梭形或小囊状,直径可达100~250微米,是后天获得性的改变,可以造成黄斑的出血、渗出、水肿或玻璃体积血,导致视力下降。可能与高血压及血栓形成有关,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变化范围大,主要为出血性和渗出性2型。目前比较共认的治疗方案对合并玻璃体积血的大动脉瘤患者先观察数月,等候其自发吸收。
混合性近视
概述混合性近视是指患者平时呈远视力差而近视力正常的状态,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远视力有所提高,但不能达到正常。临床表现及为看不清远处物体,通常可看清近处物体,部分患者伴视疲劳、眼位异常等,可通过光学矫正、手术等获得正常视力。
混合型青光眼
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或者原发性、继发性青光眼并存属于混合型青光眼。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1.两种原发性青光眼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两种继发性青光眼合并存在: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继发开角型青光眼,常见的有各种继发性开角青光眼手术后发生房角广泛粘连者;晶体摘出术后又合并玻璃体疝而引起瞳孔阻滞者。3.原发性青光眼与继发性青光眼合并发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发虹膜炎或手术引起周边虹膜前粘连所致的眼压升高;原发性开角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等,均属于混合型青光眼。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是一种遗传性、与氨基酸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通常从赤道部开始,向中心及周边部扩展,最后累及眼底大部分,可造成严重的视功能障碍。Cutter Fuchs正式为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命名。Takk发现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患者有高鸟氨酸血症及鸟氨酸尿症。
黄斑前膜
发生在黄斑及其附近的视网膜前膜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小,闪光感等表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年龄增长、眼部外伤或手术、眼内炎症等有关观察为主,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