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主要经血液和体液传播。HCV感染可导致肝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乃至肝硬化。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epatitis C viruscoreantigen,HCV-cAg),是种新的检测HCV复制的间接指标,也是HCV感染的重要标志。血清HCV-cAg检测可以很大程度上缩短HCV感染后的可检测出时间(即窗口期),将HCV感染后检测的“窗口期”从70天缩短至14天。
丙型肝炎病毒RNA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主要经血液和体液传播。HCV感染可导致肝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乃至肝硬化。丙型肝炎病毒RNA(hepatitis C virus RNA,HCV-RNA),是目前检测HCV感染的“金标准”,血清中HCV-RNA测定是评价HCV感染、病毒复制及传染性的最直接、灵敏、特异的指标。HCV-RNA定量检测适用于HCV现症感染的确认、抗病毒治疗前基线病毒载量分析、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价。
丙戊酸血液浓度检测
丙戊酸(valproic acid,VALP)用于治疗癫痫症。口服几乎全部迅速吸收,由肝脏代谢。丙戊酸血液浓度检测用于判断治疗过程中用药是否过量,确保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
丙酮酸激酶(PK)是糖酵解途径中3个关键酶之,可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转变成丙酮酸。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常与丙酮酸激酶活性同检测,荧光斑点试验可反映PK的活性。
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丙酮酸激酶(PK)是糖酵解途径中3个关键酶之,可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转变成丙酮酸。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常与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同检测,PK活性是诊断红细胞PK缺陷症的确诊试验。
丙酮酸
丙酮酸(pyruvic acid)原称为焦性葡萄酸,是参与整个生物体基本代谢的中间产物之一,在生物化学代谢途径中扮演重要角色。丙酮酸是糖代谢中具有关键作用的中间产物,主要来源于红细胞、肌肉和各组织细胞。当代谢紊乱时,出现丙酮酸含量异常。
丙肝病毒基因扩增检测
从患者血清或血浆中提取HCV 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将RNA逆转录为 cDNA,在引物的指导下,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底物,在耐热DNA聚合酶的酶促作用下,对cDNA进行扩增,用Taqman探针法检测扩增产物。通过标准曲线与CT值,即可计算出被检血清中HCV RNA的含量。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
适用于长期饮酒,有药物性肝损伤或其他肝脏疾病者;普通人群健康筛查可通过静脉血进行检测是反映肝损伤的指标。可用于肝胆疾病辅助诊断、监测病情变化等空腹检查(禁食8小时,可少量饮水)、避免剧烈运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肝细胞中,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用于肝脏疾病诊断和的鉴别诊断,监测病情变化,评估疗效指标升高与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淤血、肝癌等疾病或药物损伤有关检查异常需要就诊消化内科,进一步行腹部超声、肝炎病毒、肝癌标志物等检查
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耐热单链低分子多肽。EGF与靶细胞上的EGF受体特异性识别结合后,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可促进靶细胞的DNA合成及有丝分裂。EGF无糖基部位,非常稳定,耐热耐酸,广泛存在于体液和多种腺体中,主要由颌下腺、十二指肠合成,在人体的绝大多数体液中均已发现,在乳汁、尿液、精液中的含量特异性地增高,但在血清中的浓度较低。EGF作用广泛,对估计肿瘤预后,选择治疗方案以及胃溃疡、肝功能衰竭等治疗上均有重要意义。临床可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或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或体液中EGF含量。包皮手术后表皮生长因子抹多久包皮手术后表皮生长因子一般抹3~5天。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一般有凝胶和喷雾两种剂型。主要是促进包皮切口处上皮细胞增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的形成。在涂抹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时要注意,一定要用无菌干棉签擦干净伤口处用于消毒的碘伏,然后在干净切口处喷或涂抹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在术后即可开始使用,一般使用3~5天,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表皮生长因子是生物制剂,需要放在冰箱保鲜层保存,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药效。包皮手术及用药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遵医嘱用药,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后果,影响病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