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托莫西汀(Atomoxetine)多久耐药

发布时间:2025-04-15 08:13:47 阅读:1057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择思达

择思达 生产厂家:印度Intas 功能主治:儿童和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单次给药作用24小时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初始治疗  1.体重不足70公斤的儿童和青少年用量:开始时,盐酸托莫西汀的每日总剂量应约为0.5mg/kg,并且在3天的最低用量之后增加给药量,至每日总目标剂量,约为1.2mg/kg,可每日早晨单次服药或早晨和傍晚平均分为2次服用。  剂量超过1.2mg/kg/日未显示额外的益处。  对儿童和青少年,每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4mg/kg或100mg,选其中较小的一个剂量。  2.体重超过70公斤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用量:开始时,盐酸托莫西汀每日总剂量应为40mg,并且在3天的最低用量之后增加给药量,至每日总目标剂量,约为80mg,每日早晨单次服药或早晨和傍晚平均分为2次服用。  在继续使用2-4周后,如仍未达到最佳疗效,每日总剂量最大可以增加到100mg,没有数据支持在更高剂量下会增加疗效。  3.对体重超过70kg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成人,每日最大推荐总剂量为100mg。  维持/长期治疗  还没有对照试验的资料提示ADHD患者应使用多长时间的盐酸托莫西汀。  不过通常认为,ADHD可能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  如果医生选择长期使用盐酸托莫西汀,应定期再评价长期治疗对患者的有效性。  盐酸托莫西汀可与食物同服或分开服。  尚未系统评价单次服药剂量超过120mg或每日总剂量超过150mg的安全性。  肝功能损伤患者的剂量调节-伴肝功能不全(HI)的ADHD患者的剂量调节建议如下:  1.中度HI患者(Child-PughClassB),初始和目标剂量应降至常规用量(对不伴HI的患者)的50%。  2.重度HI患者(Child-PughClassC),初始和目标剂量应降至常规用量的25%。  与强CYP2D6抑制剂联合使用的剂量调节  服用强CYP2D6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西汀、奎尼丁,且体重不足70公斤的儿童和青少年,盐酸托莫西汀的初始剂量应为0.5mg/kg/日;只有当4周后症状未见改善并且初始剂量有很好的耐受性时,才增加至通常的目标剂量1.2mg/kg/日。  服用强CYP2D6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西汀、奎尼丁,且体重超过70公斤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盐酸托莫西汀的初始剂量应为40mg/日,如果4周后症状未见改善并且初始剂量有很好的耐受性,仅可增加至通常的目标剂量80mg/日。  停止治疗时,不需逐渐减量。
查看详情

托莫西汀(Atomoxetine)多久耐药,Atomoxetine(Atomoxetine)的耐药性,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1、可能最初处方的托莫西汀剂量不足,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2、不按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规定使用托莫西汀,或者频繁漏服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发展;3、患者在长期使用托莫西汀后可能会出现耐药性;4、患者的症状在托莫西汀治疗下没有明显改善,或者症状恶化,医生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诊断并考虑其他治疗选择。

托莫西汀(Atomoxetine)是一种非兴奋剂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传统的兴奋剂治疗不同,托莫西汀通过选择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来发挥作用,因此适用于那些对兴奋剂反应不佳或存在潜在滥用风险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耐药现象,这引发了临床上的关注。那么,托莫西汀在多长时间内会出现耐药,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 托莫西汀的作用机制

托莫西汀通过选择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吸收,增加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改善注意力、冲动控制和活动水平。这一机制使其在ADHD治疗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替代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传统兴奋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2. 耐药的定义与表现

耐药是指在持续使用某种药物后,患者对其治疗效果的反应减弱的现象。在ADHD的上下文中,耐药可能表现为症状的重新出现或加重,患者对药物的需求增加,甚至需要更高剂量才能维持治疗效果。

3. 托莫西汀的耐药时间

虽然托莫西汀在许多患者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耐药的出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临床上观察到的耐药现象可能在治疗开始后几个月到一年之间发生。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包括遗传因素、合并症状及其他药物干预等。

4. 影响耐药发生的因素

托莫西汀耐药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及生物学特征等。此外,使用剂量、药物的持续时间及与其他治疗方案的结合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耐药的进展。

托莫西汀在ADHD患者中的疗效通常是良好的,但耐药现象仍然值得关注。为确保最佳治疗效果,患者应定期与医生沟通,评估用药效果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总体来说,及时的医学干预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能够有效降低耐药发生的风险,从而保持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