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两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第一口进餐2小时后检测的血糖值用于诊断糖尿病,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及治疗疗效指标升高见于糖尿病,指标降低见于特发性餐后低血糖、先天性糖代谢酶的缺乏等检查发现异常需要进一步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
餐后3小时血糖
从吃第一口饭或糖耐量试验第一口糖水开始3小时检测的血糖值可以作为随机血糖用于糖尿病的初筛检查,用来观察血糖变化规律指标升高多见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指标降低可见于低血糖症发现异常时需要就诊内分泌科,必要时做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
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
测定进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用于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仅包括餐后2小时血糖一项指标指标异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异常时建议就诊内分泌科等科室
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即进食2小时后检测的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由于这种方法较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抽血次数少,简单易行,易为患者接受,所以临床上用餐后血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为临床上用于筛选和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法。
餐后1小时血糖检测
从第一口进餐1小时后检测的血糖值筛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指标升高提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可能,降低见于高胰岛素血症等检查发现异常需要就诊内分泌科,必要时做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相关检测
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
爱丁堡大学两位学者Sutherland及McDicken最先报道: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显示心肌活动,如主动脉壁、心脏瓣膜等,应用这种技术成像,就称为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 DTI),又称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DTI技术是基于红细胞与心室壁(心肌) 运动的不同特性而建立的,红细胞运动速度快而运动能量低,心肌运动速度慢而能量比红细胞高,因此,采取适当的滤波条件,及适当的增益选择,可以显示心肌运动而不显示血流。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提出:振动源与接收器之间存在远动时,所接收到的振动频率,因运动而发生改变的一种物理现象。现在应用的超声探头就是振动源,被检查人的心脏及血流就是接收器,两者之间,存在着振动频率的改变,这就称之为“多普勒”效应。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用脉冲多普勒技术为基础,用运动目标显示器(MTI)、自相关函数计算,数字扫描转换及彩色编码等技术,达到血流的彩色显像,称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彩色超声检查
利用超声波技术来获取实时动态图像的医学检查方法可以实时显示血流的方向、速度检查目的是诊断疾病、评估血管功能、监测病情进展、指导治疗方案等
C肽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是以标准餐(75g面粉的馒头餐)、胰高血糖素、硫脲类降糖药等刺激诱导胰岛素分泌。C肽(C peptide)是胰岛素产生过程中裂解出来的多肽,本身无生物活性,具有维持胰岛素原分子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功能。C肽主要在肾脏中降解,部分以原形从尿液排出。C-肽释放试验可用于评价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和储备功能。
C肽
通过检测血清中C肽含量来判断胰岛β细胞功能,用于糖尿病的分型、指导胰岛素治疗主要包括空腹血清C肽、糖耐量试验30、60、120、180分钟血清C肽指标异常见于糖尿病、胰岛β细胞瘤、肝脏疾病等异常时建议就诊内分泌科等科室